楚王聞聽此言,深受感動,正式設壇封他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寵信。

後來人們聽到這事都說:“江乙可說是善於謀劃,安陵君可說是善於等待時機。”

◎ 思考要有重點

幹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思考也一樣,如果什麼都思考,那反而思考不出來什麼有重要價值的東西,所以,思考要有重點。比如,在關鍵或重要時期,須思考重要的問題和重點人,因為這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較快較好地解決當前的問題。

姚崇叛亂成功後,賀宴假哭保性命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身患重病,很少理朝政。張柬之、桓彥範等大臣密謀策劃叛亂,準備殺掉張易之、張宗昌等備受武則天寵愛的朝中奸臣。謀殺前夕,姚崇剛好從屯兵之地趕回朝廷,聽說要誅殺二張,姚崇舉手讚成,主動參與了叛亂策劃。因為姚崇早已對二張恨之入骨。曾經有一次,張易之因私事宴請姚崇,求其幫忙,姚崇沒有答應,張易之記恨在心,不久便偷偷地到武則天麵前進讒言,姚崇被落了個降職的下場。為此,姚崇很憤恨,但又無可奈何,隻望日後有機會報仇。

叛亂成功後,二張被殺,武則天被迫讓位唐中宗。張柬之等人因主謀叛亂有功被賜封群公,姚崇也因為叛亂成功出了力而被加官。他們見武則天政權移位、自己又被嘉獎,個個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天,他們合計決定美食一頓以示慶賀。席間,大家相互送茶敬酒,好不愜意。忽然傳來一哭泣聲,大家回頭一看,隻見姚崇哭喪著臉,悶悶不樂。張柬之等人非常奇怪,忙問姚崇:“現在正是高興的時候,你為什麼流眼淚呢?”

其實,叛亂之後,姚崇便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二張雖然被殺,但武則天的親信武三思卻仍然在位,而且二張的爪牙還不少,他們總有一天會反撲過來,到那時,我們這幫人的性命都可能難保。但生米已煮成了熟飯,為了提防這一天的到來,唯一的解救辦法便是故裝懊悔,用假蓋真,以迷惑武三思。於是,姚崇佯裝傷心地回答道:“盡管我參與了討伐奸臣之事,但我並不認為立了什麼大功。我曾長期侍奉則天皇後,如今卻做了危害武後利益的事,違背了舊主,沒有保持臣子應始終如一侍奉君王的節操,因此,我感到很難過,願意因此而有罪。”

不久,這話傳到武三思耳朵裏,武三思誤以為姚崇確實對則天皇後頗有感情。所以,後來當武三思掌權時,張柬之等曾參與叛亂的大臣全部被害,唯獨姚崇沒傷一根毫毛。

姚崇苦心設計,身後子孫避災

唐玄宗在位時,姚崇和張說曾一起在玄宗手下做宰相。雖然天天低頭不見抬頭見,但兩人也為一些日常事務鬧過不少矛盾,隔閡很深。由於張說鬥不過姚崇,因此十分記恨,總想找機會報複。

不久,姚崇患了重病,估計將不久於人世。一天,他把兒子喊至床前,諄諄告誡道:“張丞相與我素來不和,我死後,他很可能會找岔子整你們。不過,也有一種辦法可以避凶。張說這人有個弱點,特別喜歡首飾、玩物之類東西,我死後,你們把我所有的服飾和玩物都擺出來,張說來吊唁時讓他選擇。如果他對服飾和玩物不感興趣,你們則性命難保,必須趕快辦完喪事找個地方躲躲;如果他很留神這些東西,你們就把它們記下來,並一一送到他家裏,他肯定很高興。這時,你們趁機請他為我寫篇神道碑文,他寫好後馬上記下來,並立即請人刻到事先準備好的碑石上,同時將張說為我寫碑文的事報告皇上,並請皇上過目。張說考慮問題思維較緩慢,幾天以後他一定會很後悔為我寫了祭文。如果他要收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皇上已過目,並且同意。他若不信,就帶他去看已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前來吊唁,當看到姚府陳列的首飾和玩物時,張說興趣倍增。姚崇的兒子看在眼裏,記在心頭,按照父親說的去做了。張說很高興,並欣然答應為姚崇寫祭文。沒過幾天,張說的祭文寫好了,派人送到了姚府。文中不僅對姚崇的生平事跡記載得很詳細,而且讚揚的筆墨也不少。可還沒過幾天,張說突然派人來取祭文稿本,說是文章有些地方尚需修改。姚崇的兒子見張說所為應驗父親的話,便領著張說的使者去看碑文,並告訴使者皇上已過目。使者無可奈何,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報告張說,張說聽後後悔至極,捶胸頓足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我至今才明白姚崇果真比我智高一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