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一個十分好學的皇帝,他的禦書房裏,擺滿了各種古今書籍,其中有不少還是他親自主持編纂的,如《數理精蘊》、《康熙字典》、《律旨正義》等等。正如他在《庭訓格言》所言:“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天下事繁,日有萬機,為君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靡可以寡過。”他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附庸風雅,炫耀知識,而是“……於典漠訓治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實現於今。”他身為一國之君,為求治國之道,使自己少犯過錯,常以古今義理自悅,數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在三藩動亂期間,康熙軍政事務十分繁忙,累得生病吐血。在養病期間,他仍是手不釋卷。輔導他學習的大臣們都勸他休息幾天,康熙堅決不同意。他說:讀書就得吃苦。這是一種花苦功的事。隻有功夫不斷,學習方能長進。如果停學多日,必將荒廢學業,前功盡棄。軍務雖忙,總有空閑,可以擠出時間。
在戰爭年代如此,在和平時期康熙更是孜孜不倦,惜時如金。1864年(康熙二十三年),他到南方巡視,船泊南京燕子磯,已是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三更過後,康熙座船上依然燈火通明,他此時還在與高士奇興致勃勃地談經論文呢!高士奇怕皇上勞累過度,要起身告辭。康熙卻笑了笑說:“這個問題今天不弄明白,我也睡不著呀。我從五歲讀書,每天睡晚一點已養成習慣。讀書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長知識,其樂無窮;就是稍有倦意,也被趕跑了。”巡視期間,不論是官員還是老百姓,隻要有學問,他都願意與他們一起研討,並因此而發現了不少人才。
康熙的讀書興趣非常廣泛,除經、史、子、集外,天文、地理、曆法、數學、軍事、美術無不涉及。如他主持編纂的《數理精蘊》就是在天文和數學方麵,保持我國傳統成果、吸收西洋精華的一本高水平學術著作。
康熙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功業卓著的政治家,文韜武略,運籌帷幄。在統一祖國,發展生產,加強民族團結和抗擊沙俄侵略中作出過重大貢獻。他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又一個昌盛的時代──“康乾盛世”。他的勤奮好學不僅給了他文治武功的能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王充博覽群書,論衡充滿哲理
王充是東漢人,年輕時曾在地方上做過幾任小吏,因不願趨炎附勢而被罷職回家,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歸家後,一邊教書,一邊廣泛閱讀,著書立說。盡管他貧無一畝之田,錢無鬥石之秩,但卻始終居貧而誌不倦。他在門窗牆壁上掛滿了刀筆,閉門潛思,寫成了多部擊中時弊的大作,包括流傳至今的《論衡》一書。
《論衡》內容極其豐富,充滿了精辟的哲理,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唯物主義思想的作品。此書的寫成與王充從小刻苦學習,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
王充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他立誌要做一番大事業以慰藉九泉下的父親和含辛茹苦的母親。王充從6歲開始學習,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通讀完了《尚書》、《論語》,後來又被送到洛陽的太學。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也是一所貴族學校,裏麵多半都是揮金如土的公卿顯門子弟,可王充從不因自己家境貧寒、衣著不整而自卑,他在當時著名的史學大家班彪的影響下,埋頭於書堆,遍覽了太學的藏書。可他仍感到不足,就利用別人玩耍、逛街的時間帶上一些幹糧匆匆地趕到書肆。洛陽城當時有許多規模較大的書肆,王充都逐一到過,隻要見到他喜歡的書,定會想盡辦法把它讀完;常常是書肆一開門就進去,直到閉店為止,開始有幾家書肆的老板覺得這個學生隻看不買,耽擱了生意,索性將他拒之於門外,當後來得知這位太學生是因為家境不好,才想出這個辦法閱讀太學裏見不到的書,深為他那刻苦精神所感動。此後,他們都主動為王充打開方便之門,每當王充來書肆看書時,為他在書肆的一角放上一隻小凳子,中午還給他準備一杯白開水,就這樣,洛陽城中的許多大書肆都成了王充的特別圖書館。在這裏,他飽讀了“異端”之論,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打破了過去腐儒們死摳經書,唯守章句的學風,為他能寫出像《論衡》這類充滿哲理的激進論著奠定了基礎。
◎ 學習專業技能
人立足於社會,必須有一技之長,而這一技之長必須通過學習而來,這樣,才能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有超人的才能。比如武士的劍術、將領的戰術、大夫的醫術,等等,皆是學習得來的。
李時珍精心學醫,留巨典恩澤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