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不學習的人不可能進步。如果長期不學習,可能人就無法生存了。無論從個人的成長曆程來看,還是從人類社會的曆史來看,人的發展皆離不開學習。
人天生而有才是不可能的,才能是靠後天學習得來的。學習是獲得知識的最佳途徑,這一捷徑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教訓總結。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在曆史上有所作為的人,他們不但自己非常注意學習,而且還非常重視後代的教育。
《三字經》說:“玉不鑿,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孔子曰:“學而不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少年好學而有所成就的故事。晉朝時代的車胤字武子,南平人。刻苦學習不知疲倦,知識廣博精通多樣。家中貧困點不起燈,夏季就用袋子裝幾十隻螢火蟲,借螢光讀書,夜以繼日。以後桓溫推薦他為主簿,後升任為長史,在朝廷很有名望,擔任了國子博士,又升做吏部尚書。西漢的匡衡,字稚圭,東海人。家裏貧寒,但十分愛好學習。曾鑿開鄰居的牆壁,借洞眼的光亮來讀書。漢宣帝時,他中了狀元,漢元帝時任給事中。永光二年,發生了日食和地震,皇上詢問政策上的好與壞,匡衡上奏書,皇上很喜歡他的奏書,就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後來升任丞相。西漢人倪寬,千乘人。家中貧窮缺乏讀書的費用,經常給同學們燒飯,給他們打工,帶著經書去勞動,休息時就讀書。以後經過考試,被封為廷尉卒史,漢武帝元鼎四年,提升為左內史。元封元年,倪寬還做了禦史大夫。晉朝人劉蹇,字子真,平原人。少年時代家庭貧苦,但是他勤奮好學,刻苦攻讀,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後來知識博古通今,保持廉潔的作風,任吏部郎。文帝時期,相國死後,他又被授為太尉,特別加封為太子太保。
當然,學習固然要學習書本,但光看書是不夠的。韜光養晦的內功不僅來自於看書的學習,還要注意學習專業技能和社會知識。
◎ 學習書本知識
書本知識是前人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深刻總結。要學習,最簡單、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習書本知識。
孔子一生忘我學習,開創儒學被尊聖人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靠寡母一個人維持生活,從小就不得不去給人家做些雜活養家,沒有一般貴族子弟的學習機會。但是孔子是一個非常有誌氣的人,他自己想辦法學習各種知識。別的小孩子做遊戲都是玩耍嬉戲,孔子卻總是獨自在一邊,擺上俎豆等禮器,模仿大人做各種禮儀。由於他勤奮好學,十七八歲時就已經精通了禮儀,連魯國大夫孟厘子都讓自己的兒子去向他學禮。中年以後,孔子已經成為聲名遠揚的學者,吳國、陳國等國家有了難題,都特派使者到魯國向孔子請教。
孔子把學習知識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學習是他最大的樂趣,甚至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程度。有一次,他在齊國聽到美妙的韶樂,就去向齊國的樂師學習。有三個月的時間,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琢磨研究韶樂上,連吃肉都不知道是什麼滋味,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孔子學習很刻苦,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他向魯國樂師師襄學習音樂,學了十幾天了,可以再學習新內容了,但他還是學原來的內容。師襄說:“你可以向前進展了。”孔子卻說:“我雖然已經學習樂曲了,但還沒有得到音樂的技巧。”過了幾天,師襄又讓他學新內容,孔子又說:“我還沒有得到音樂的精髓。”又過了一些日子,師襄認為他已經學得很好了,再一次催促他學新內容,可是孔子認為自己還沒有得到音樂中所表現的人格精神,就繼續不停地反複彈奏。後來,他終於體會出樂曲所蘊涵的人格精神,彈奏達到很高的境界,連師襄都非常欽佩。
孔子到了晚年,仍勤學不輟,“不知老之將至”。這時,他開始學習《易經》,並且為《易經》做《係辭》,闡述《易經》深奧的思想含義。孔子反複研讀《易經》,甚至將編連竹簡的皮繩子都翻斷了多次。即使這樣,他仍然對自己不滿意,說:“如果再給我幾年時間,我就會對《易經》講得很完全了。”
孔子一生刻苦自學,掌握了當時幾乎所有學科的知識,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很多人都來拜他為師,他的學生達到三千多人。孔子為了教授學生,整理了《詩》、《書》、《禮》、《樂》、《春秋》等古代文獻,這些文獻後來被尊為儒家經典,孔子也成為古代最偉大的儒學大師。
康熙自幼讀書,文韜武略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