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白之所以能搶在異母兄公子糾的前麵登上王位,在於他臨機應變,采用示假隱真的謀略,乘勢裝死,終於以小小的舌尖,換來執掌萬民的王位。
◎ 精細認真
近年來,有一本《細節決定成敗》的書,書中提出了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決定了事情最終成敗的觀點,並列舉了許多事例。這告誡人們,辦事一定要精細、認真。
王永慶心細如絲,獲發展終成大氣
20世紀初,王永慶出生於台北新店的一個小村裏,世代務農,以種菜為生。家中除了幾間茅屋外,幾乎一無所有,所以王永慶小學沒畢業就開始謀生了。
他隻身一人,背井離鄉,遠到台灣南部的一家米店當小工。王永慶人雖小,卻很有思想,除了完成老板交給他的送米工作外,他還經常自己找些活幹,為的是能呆在老板身邊,悄悄觀察老板如何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
第二年,也就是他16歲的時候,王永慶請父親幫他借了200元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家小米店。就以這個小米店為基礎,王永慶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自己回憶道:我開始做米店生意是在昭和八年(1934年),當時,台灣在日本人統治把持之下,經濟非常不景氣,米一鬥十二斤,賣五毛一分錢,本錢是五毛,利潤非常薄,隻有一分錢……
他說:一般米店裏的米裏頭,難免有些石子、米糠,我就特別注意,一定要揀幹淨。當碰到顧客上門買米時,我就向他提出一個要求說:“您要買的米,我送到您家裏好不好?”顧客當然說:“好啊!”我把米送到顧客家後,一定要先把顧客缸裏的剩米拿出來,再把新米倒下去,之後,再將舊米放在上麵,以避免米變質,造成客戶的損失。在這時,我還拿出一本小的筆記本,記下這家的米缸容量。接著我就問主人,您能不能告訴我一些簡單的資料,像你們家裏有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一頓飯大人吃幾碗?小孩吃幾碗?一天的用米量大概多少?顧客一般都會告訴我的。於是我就用這些資料計算出這家客戶米的用量,而這次送來的米大概可以用多少天,在客戶吃完米之前兩三天,我就主動把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靠著對每一位客戶的一片真心,滿腔熱情,從點滴入手,從別人想不到的小事入手,打動了客戶的心。他的這種充滿人情味的經營作風,很快一傳十、十傳百,有口皆碑。於是他的生意便一天天興旺起來,終於成為聞名全台灣的大企業家。
◎ 計深謀遠
謀略是成就大業必備的能力,隻有計深謀遠的人,才能在鬥爭中最終取得勝利。因此,韜光養晦者必須具有高深的謀略。
石碏大義滅親,用計借刀殺賊
公元前719年,衛莊公的寵妾所生之子州籲殺死異母兄弟、新立的衛桓公,自己當上了國君。衛國陷入動蕩。盡管州籲上台後幫助宋國打了兩次勝仗,但是,對於這個弑兄的君主,國人在內心裏仍然不服。州籲為此大傷腦筋。
一天,州籲對寵臣石厚說:“國人還不服我,該如何辦才好?”石厚說:“我父親石碏在先君時當上卿,一向為國人所信服。今天主公如果能征他入朝,同主公一起主持國政,國君的地位必然穩定。”州籲采納了石厚的建議,親自帶著白壁、五百鍾粟,去請石碏。石碏托言年老多病,堅辭不受。
其實,石碏對州籲本來很討厭,在衛莊公時就曾建議莊公抑製州籲的勢力,並多次勸兒子石厚不要和州籲攪在一起;現在州籲要他出山,他當然不會願意。州籲自己沒有請動石碏,就叫石厚去請。石厚回到家,向父親轉達了新君主的敬慕之意,並請教如何才能使君位安定的良策。此時,石碏心想,我如果堅辭不出,州籲當政胡作非為,同樣禍害國家,何不借此出山之機,將其除掉。想到此,他便對石厚說:“各國諸侯即位,都以稟命於周王為正。新主如果能夠覲見周王,得到周王賞賜的車服,奉命為君,國人必然無話可說。”石碏還提出,此事如果由陳國君侯引進,將不會引起周王的懷疑,更為妥當。石厚將石碏的話回報州籲,州籲聽後大喜。於是,即備玉製禮儀,由石厚護駕,往陳國進發。
原來,石碏與陳國大夫子針素來親善,關係甚密。在州籲、石厚啟程之前,石碏已秘密派遣心腹給子針送去一封信,要求子針呈達陳桓公,請求陳國趁機將州籲、石厚二逆賊除掉。州籲同石厚來到陳國,並不知道石碏的計謀。一見麵,他們見陳侯禮儀周到,心中很是高興。第二天,陳桓公請他們去太廟,石厚先到,不一會,州籲駕到,石厚引導下車進廟。州籲正要鞠躬行禮的時候,站在陳侯身後的子針大聲喝道:“周天子有命,拿殺君之賊州籲、石厚,其餘人可以免罪。”話音未落,州籲、石厚即被擒住。衛國派大臣到陳監斬州籲,石碏也派家臣去監斬其子。當時人們稱讚石碏這一舉動是“大義滅親”,這就是“大義滅親”成語的出處。石碏自己力量不夠,假手於陳,除掉禍國的隱患。手段之高,令人佩服。石碏後被尊為國老,世代為卿。
寇恂聰明透頂,用計避開私仇
劉秀手下的潁川郡(在河南省許昌、平頂山、澗河市一帶)太守寇恂,是個很顧全大局而又非常聰明的人。
有一次,執金吾(主管首都和皇宮治安的官員)賈複從京城洛陽去汝南郡(在潁川郡東南)。他手下的一個小軍官在潁川郡殺了人,寇恂派人把這軍官抓來,在大街上砍頭示眾。賈複在汝南郡聽到這件事,認為這是寇恂故意掃他的麵子,氣得罵著說:他真是豈有此理,打狗還得看主人呢!寇恂這小子,我決饒不了他!”不久,賈複從汝南回洛陽,快到潁川郡時,對左右的人說:“我見到寇恂,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寇恂知道賈複不會放過他,就決定躲開,不跟賈複見麵。他手下的一個武官對他說:“你怕賈複幹嗎?我帶著劍跟在您身邊,他要動手,我就對他不客氣!”寇恂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嗎?藺相如那麼有勇有謀,連秦王都怕他,可廉頗要為難他時,他卻讓著廉頗。為什麼呢?他是為國家著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難道做不到嗎?”
可是,賈複是京城來的大官,他從潁川郡路過,太守完全避開不見麵也是不行的。寇恂想了想,吩咐下人備下豐盛的酒飯,等賈複和他的隨從們來了,給他們每人送上兩份酒食。賈複的隊伍一進潁川郡地界,郡裏的官員們就按照寇恂的安排,熱情地迎上前去,獻上好酒好飯,一個勁兒地勸他們多吃多喝。等他們吃飽了,喝足了,寇恂突然趕來,表示歡迎,然後推說有病,匆匆忙忙地走了。賈複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一個個撐得飽飽的,喝得醉醺醺的,爬不起,跑不動,隻好眼看著寇恂走遠了。
韜光養晦是需要條件的,比如要有一定修養、要會一些方法、要懂一些策略、要遵守必要的戒律,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完全做到的。因為,韜光養晦需要深厚的內功。本章我們討論韜光養晦必須練就的四大基本內功,即勵誌、學習、思索、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