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無名心中已有了破案之策,那就是少安勿躁,以查出賊蹤,故而他見了緝盜官,又要見長史,見了長史又要見皇上。這一係列的舉措都是有目的的。
武則天看過洛州府長史的上書後決定立即召見湖州別駕蘇無名。
在神都洛陽的宮殿上,蘇無名見到了武周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劈頭一句便問:“你果真能為朕捉到盜寶的賊人嗎?”蘇無名答道:“臣能破案!如果聖上委臣破案,請依臣三事:一、在時間上不能限製;二、請聖上慈悲為懷,寬諒兩縣的官員;三、請聖上將兩縣的吏卒交臣差使。如依得臣下所請三事,臣下將在兩個月內,擒獲此案盜賊,交付陛下。”
武則天聽完之後,看了看蘇無名,便點頭應允了他的條件。誰知蘇無名奉旨接辦禦案之後,沒有動靜,一晃就是一月的光景過去了。一年一度的寒食節又來臨了,這天,蘇無名召集兩縣大小吏卒會於一堂,準備破案。他吩咐,所有破案人員全部改裝為尋常百姓,分頭前往洛州的東、北二門附近巡遊偵伺。無論哪一組,凡是遇見胡人身穿孝服,出門往北邙山哭喪的隊伍,必須立即派人跟蹤盯上,不得打草驚蛇,隻須派人回衙報告即可。
這邊蘇無名剛剛坐定,就見一個吏卒喜滋滋地趕了回來。他告訴蘇無名,已經偵得一夥胡人,其情形正如蘇無名所說,此刻已在北邙山,請蘇無名趕去定奪。蘇無名聽後,立即下令衙役備馬,與來人趕往北邙山墳場。到達之後,蘇無名便問盯梢的吏卒:“胡人進了墳場之後表現如何?”吏卒稟報說:“一切如別駕大人所料,這夥胡人身著孝服,來到一座新墳前奠祭,但他們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燒些紙錢祭奠之後,即環繞著新墳察看,看後似乎在相互對視而笑。”蘇無名聽到這裏,大喜擊掌,說道:“此案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胡人,同時打開新墳,揭棺驗看,吏卒奉命逮捕了胡人,但對開棺之令不免猶豫不前。蘇無名見狀,笑道:“諸位不必疑慮,開棺取贓,破案必在此舉!”於是,吏卒們動手掘墳開棺。隨著棺蓋緩緩開啟,棺內盡是光彩奪目的珠寶,檢點對勘之後,證實這些正是太平公主一月前所失的寶物。
蘇無名一舉偵破太平公主的失竊大案,震動了神都洛陽,武則天下旨再次召見蘇無名,問他是如何斷出此案的。蘇無名應詔進殿,答道:“臣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神謀妙計,來神都彙報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這批出葬的胡人,憑借臣下多年辦案的經驗,當即斷定他們是竊賊,隻是一時還不知他們下葬埋藏的地點。寒食節一到,依民俗,人們是要到墓地祭掃的。我料定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贓物的胡盜,必定會趁這機會出城取贓,然後伺機席卷寶物逃走。因此臣下差遣兩縣吏卒便裝跟蹤,摸清他們埋下寶物的地點。據偵伺的吏卒報告,他們奠祭時不見悲慟之情,說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們巡視新墳相視而笑,說明他們看到新墳未被人發覺,為寶物仍在墳中而高興。因此我決定開棺取證,果然無誤!”
蘇無名的一番話將破案的關節款款道出,說得字字在理,句句入情,武則天極為歎服。蘇無名見狀,又繼續說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三天之限,強令府縣去偵破,結果必因風聲太緊,竊盜們狗急跳牆,輕則取寶逃亡,重則毀寶藏身。那麼,在證毀賊逃的情況下,再去緝盜追寶,就勢必事倍功半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則無功。現在,官府不急於緝盜,欲擒故縱,盜賊認為事態平緩,就會暫時將棺中寶物放在那裏。隻要寶物依然還在神都近郊,我破案捕盜就像從口袋中探取東西一般容易!”
蘇無名的一番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要細心觀察,善於忍耐。不急不躁才能把事理層層剖析清楚,把事情辦好。
◎ 靈活機動
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常常變化的。當形勢發生變化時,要能夠跟上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對策。韜光養晦時,如果遇到時局變化,就要適時順勢,調整自己的策略,與時俱進,這樣,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為了得到支持,愷撒拒稱大帝
愷撒是古羅馬帝國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他一生東征西討,功勳赫赫,被後人稱為大帝,其實他並非皇帝,且還拒稱皇帝。
在公元前44年2月15日的“豐年祭”儀式上,執政官安東尼曾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將一頂事先預備好的月桂皇冠戴在愷撒的頭上。安東尼原來以為,隻要愷撒“皇袍加身”,階下人群便會齊聲高呼“萬歲”。誰料喊出“愷撒大帝萬歲”的隻有安東尼一人。愷撒正在得意洋洋之時,一看形勢不妙,當即摘下皇冠,斥退安東尼。此時,人群中突然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另一次,愷撒從阿爾巴城前線返回羅馬時,在歡迎的人群中又有一個支持者使勁地高呼:“愷撒大帝萬歲!”愷撒再也沒有得意,而是立即高聲斥責:“我非大帝,我是愷撒”。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妄稱愷撒大帝了。
在古羅馬,有許多公民支持愷撒,也有不少貴族反對愷撒。愷撒的頭腦比較清醒,他一方麵為得到廣大公民的支持而高興,另一方麵還要時刻提防反對者的攻擊。當他皇冠加頂,正在得意時,一看擁護他做皇帝的人寥寥無幾,於是當機立斷摘掉了皇冠,毅然決定不做皇帝,以免觸犯眾怒,冒天下之大不韙。其實愷撒已存稱帝之心,但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采用了以退為進之策,作了明智的選擇,既避免了授人以柄,又做到了收買人心,這實在是高明之舉。
公子小白臨危冷靜,遭射暗箭急中生智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在國內叛亂中被殺。大夫高侯與僑居莒國的公子小白關係很好,於是他派人前往莒國,迎接公子小白回國做國君。然而,此時齊襄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糾也由旅居的魯國派軍隊送其回國搶位,並且還派管仲帶領軍隊在半路上攔截從莒國來的小白。
管仲領兵晝夜兼程,來到公子小白必經之地即墨,一打聽,小白的車隊已經過去。於是,管仲帶著人馬迅速追趕。行了30餘裏,見小白的隊伍正在停車做飯。管仲麵帶笑容上前同小白打招呼:“公子近來身體可好?現在要到哪裏去?”小白回答道:“回去為父親治喪。”管仲說:“公子糾是長子,應該主喪,不必勞您去辛苦了。”小白沒有應答,其隨從人員個個橫眉怒目,準備動武。管仲恐怕自己寡不敵眾,就假裝退走,在暗中卻突然彎弓搭箭,對準小白射了過來。隻見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乘坐的車上。小白的隨從人員一齊啼哭起來,管仲見射倒了小白,便撥轉馬頭,飛快地去向公子糾報信。在路上,管仲感歎道:“公子糾有福,合該為君!”公子糾一隊人馬知道小白已被射死,就悠然自得地在路上慢慢行走,過了6天才到達國都臨淄。可是,這時小白已經登基當上了國君,稱為齊桓公。
公子小白被管仲一箭射死,怎麼又複活了呢?
原來,管仲的一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間的帶鉤上。古人寬衣博帶,帶端有一個用青銅做的鉤,稱作帶鉤,一般長約3寸,寬約1寸左右,其作用同現今人們的腰帶扣一樣。管仲射來的箭雖然沒有使小白受傷,但小白恐怕管仲再射,於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口噴鮮血,裝死倒在車上,從而麻痹了管仲。等管仲走後,小白連忙換上普通人的服裝,帶領隨行人馬抄小路星夜兼程。快到都城臨淄時,小白派能言善辯的鮑叔牙先進城說服諸位大夫。鮑叔牙在眾大夫麵前曆數了公子小白的賢明,取得了大夫們的認可。然後,大家出城迎接公子小白即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