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堅強的意誌(3 / 3)

蘇武得到了天下人對他的敬仰,不但是在漢朝,在匈奴這樣的國家,也贏得了尊敬。兩千多年過去了,蘇武崇高的氣節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 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

能夠長期堅持,始終如一地做某件事,必有相當大的成就。在尚未到一定時機時,韜光養晦者必須心中明確奮鬥的目標,以鐵棒磨成針、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意誌,堅忍不拔、堅不可摧、堅持不懈,為達到目標長期堅持奮鬥,終有一天會取得成功。

左思十年一賦,洛陽紙價飛漲

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年間,都城洛陽的人們爭著買紙。原來有一個叫左思的青年人,寫了一篇著名的《三都賦》,人們被《三都賦》華美的詞句、賦中所描寫的迷人景物所打動,紛紛傳抄。古代紙張全是手工生產,數量十分有限,由於許多人搶著買紙抄賦,紙價飛漲,販賣紙張的商人都發了財。成語“洛陽紙貴”就是這樣來的。

左思並非生自名門顯貴之家,母親早亡,父親左熹原來是一個小吏,以後升為太原相、弋陽太守,他非常期望兒子成人後能光宗耀祖,所以對左思著意培養。可是,左思幼年時不很聰明,學過書法、音樂和兵書,都沒有什麼成就。他父親對此很失望,認為他似乎沒有什麼出息了。一次,家中有客來訪,父親對客人說:“一代不如一代,我兒現尚不如我年輕時,恐日後也難以有所作為。”這話對左思刺激很大,他暗下決心,一定幹出一番事業來。於是,埋頭苦讀,放棄雜念,時刻想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左思是臨淄人,這裏過去是齊國的都城,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拿出來給親友們看,大家都說好。初次成功的喜悅,使左思信心倍增,立誌要寫出更好的作品來。當時,西晉滅吳不久,鄴、成都、建業是三國鼎立時魏、蜀、吳三國的都城,還遺留著當年的繁華與興盛。左思受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的啟發,以鄴、成都、建業為素材,創作《三都賦》。

公元272年,晉武帝聽說左思的妹妹左蔡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女才子,把她召進宮去封為修儀。左思在妹妹進宮後,也把家搬到京城洛陽。他決心寫好《三都賦》,但又感到自己所見所聞不博,便向晉武帝提出,要求當一名管理圖書和著作事務的秘書郎,晉武帝答應了。這樣,凡是宮中收藏的有關這三個都城的圖籍和資料,他都盡情閱讀。

左思一心想著如何寫好《三都賦》,他不但趴在書案上想,吃飯喝茶時想,而且走路散步,甚至在夢中也想。他在飯桌、床頭、廁所以及亭園樓台邊,都放著筆墨紙硯。隻要想出一個妙詞好句,就趕緊記下來。吃飯時想到,把碗筷放下來改寫;夢中想到,就起身點燈修改;這樣,洋洋灑灑一萬餘言的《三都賦》,曆經十個寒來暑往,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是由《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三篇獨立而又相聯結的賦組成。賦中有三個假設人物:東吳王孫、西蜀公子、魏國先生,通過他們三人之間的傾訴,寫出三個名都的概況、曆史、特產、風土人情和各自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概貌。全賦辭藻壯麗,文句優美,陳鋪山水物產,皆富麗堂皇,堪稱鴻篇巨著。

《三都賦》問世,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於是左思找到著名的學者皇甫謐。皇甫謐閱讀後擊掌叫好,欣然作序。著作郎張載、中書郎劉逵分別為《三都賦》作了注解。這樣一來,《三都賦》立即蜚聲文壇。司空張華讚歎說:“此賦可以與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西京賦》相媲美,讀之後餘韻無窮,時間久了體會更深。”經張華這麼一說,豪家貴室競相傳抄《三都賦》,於是洛陽紙貴。左思十年辛苦創作,終於得到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