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是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凡做成一件大事,總是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的,因此,這就需要有堅強的意誌才能完成。具有堅強的意誌是韜光養晦的重要修養之一。
◎ 要有忍耐、忍辱負重的精神
事物的發展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在處理事情時,如果事情不是很順利甚至極不順利,那麼,這就需要忍耐。隻有忍耐才會等到時機,忍耐才能夠完成大事。
張良下橋撿鞋,老人傳授兵法
西漢的張良,號子房,祖先韓國人。大伯張開地、父親張平都做過韓國宰相。
秦國戰敗韓國時,張良還年少,沒有做官,經常到下邳橋上遊玩。一天,有個老頭走過來,故意把鞋脫了丟到橋下,回頭對小張良說:“小孩,下去把鞋子撿上來!”張良一聽很吃驚,心裏很不服,若反抗卻敵不過眼前的老頭,無奈隻好忍氣吞聲地下橋把那隻鞋子拿上來,交給老頭,老頭穿好鞋,對張良說:“你可以受教。五天後的早晨我仍在這兒見你好嗎?”張良忙跪下說:“謝謝。”
第五天一清早,張良如約去了,可那老頭已先到。老頭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來晚了?”於是又改約後五天雞鳴時再來,屆時張良又去了,見老頭又提前在那裏。老頭見之又氣憤地問;“你為什麼遲到了?”於是再約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半夜裏起來就去了,等了一會兒老頭才來。老頭見張良在此地等候他,很高興地對張良說:“應該是這樣啊!”便拿出一本書交到張良手上,說:“你把這本書讀通了,將來能做大王的軍師。”說著便離開而去,從此再也未見麵。天亮時,張良打開那本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感到此行非常有益,便下工夫苦讀。後來他輔佐漢高祖取天下,高祖采納了張良很多計策。
漢高祖說:“在帷幄中得到計策,在千裏之外的戰鬥定能打勝,在這方麵我不如張良。”張良成為漢代的三傑之一,並被封為留侯。
◎ 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向困難、不向敵人屈服,這需要非常堅強的意誌。韜光養晦者都會麵臨許多現實困難,有些困難甚至是自己難以想象的。因此,在艱難環境中做到永不屈服是需要非常強大的毅力的。
不屈匈奴意誌堅,蘇武牧羊十九年
漢武帝時,活躍在北方的匈奴不時地侵犯漢朝邊疆,朝廷也經常出兵反擊他們。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
後來,匈奴的單於派使節向漢朝朝貢,希望能借此拉攏彼此之間的邦國友誼。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匈奴新即位的且鞮侯單於,派使者主動送還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臣路充國等多人,以表示願意修好。漢武帝見此情景很高興,決定派遣蘇武以中郎將身份,持節出使匈奴,送還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
蘇武,字子卿,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西漢武帝、昭帝時的大臣。出身將門,父蘇建曾任校尉,以戰功封平陵侯,為西漢初名將之一。兄蘇嘉為漢奉車都尉,弟蘇賢為車騎都尉,蘇武排行第二。出使匈奴前,官居禦廄監,替皇帝掌管馬廄。
出使的那一天,蘇武手中持著長長的“漢節”,那是邦國之間互相往來的信物,他帶領著包括副使張勝、屬吏常惠等一百多人組成的和平使團,隨著一聲威武的號令,莊嚴而肅穆地啟程。他們帶著豐厚的禮物,放眼望去,那浩蕩的隊伍展現出無比的威嚴,要傳達給遠方匈奴的,是大漢民族對於戰爭永遠不再發生的殷切期望。
蘇武到了匈奴,送上禮物,交還使者,等待單於複信返回,就在這時,發生了意外事件。以前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衛律投降於匈奴,其副手虞常卻不肯投降。蘇武一行到來後,虞常暗地聯絡張勝,密謀刺殺衛律,劫持單於之母逃歸漢朝。但他們的計劃被泄漏,衛律逮捕了虞常,虞常又供出張勝。單於本來就沒有誠意與漢朝和好,借此下令扣留蘇武一行,並派衛律審訊蘇武。蘇武認為自己身為漢使,若受審訊,有辱國家尊嚴和使命,兩次拔刀自刎,均被身邊的人攔住。單於見蘇武如此忠烈,為之驚歎,有心勸蘇武投降,就派衛律充當說客。衛律當著蘇武、張勝之麵殺了虞常,又執刀威嚇張勝,張勝慌忙表示願降。衛律又執刀要殺蘇武,蘇武神色不變,泰然自若,衛律反而嚇得縮回了手。衛律見威嚇不行,就勸蘇武投降,享受榮華富貴。蘇武義正詞嚴,痛斥衛律賣國叛漢的可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