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五節 閑來讀野史(1 / 1)

人到中年,越來越感覺到與少年後生時大不一樣了。青少年時熱血沸騰,愛寫作。這陣子,深沉平靜,愛讀書,有時甚至是讀而不著。書,什麼都愛讀,可近時讀得較多的還是野史、雜錄和筆記。書桌、書架上,盡是些《博采珍聞》、《古文今澤》、《中外醜聞錄》、《文史鉤沉》之類的書。

為什麼愛讀野史,想來是人生的一種需要。野史,一是有“野”味,平時上不得正史,鮮為人知,內容豐富,引人入勝;二是也屬於“史”,記於文人墨客雜錄筆記之中,大有諷喻、鏡鑒之作用。記得魯迅先生就十分愛讀野史,說二十四史之類的官修“正史”總是在擺“史架子”,裏麵塗飾太厚,廢話太多了,不敢說什麼,而野史和雜說雖然也免不了有訛詐,挾恩怨,但看往事卻可以較好分別,因為它畢竟不像正史那樣地裝腔作勢。野史中的故事,往往饒有風趣,令人智趣大長,忍俊不禁。那天,讀了《泳化類編》,其中記有“美容師”當上三品官之事。說的是朱元璋的整容匠杜衡,專門收集並供奉著半匣朱皇帝的碎指甲。此事為朱元璋獲悉,龍顏大悅,立即封之為太常寺卿,官居三品。讀罷,不禁當即拍案叫妙,天底下還有這碼荒唐的好事,怎麼正史沒有記載!真是開心之餘,又長了一個見識。

我愛讀野史,恐怕還是寫作需要使然。魯迅的不少雜感,就是隨便翻翻野史,啟迪心智,信手拈來而成的。日前讀郭子章《諧語》,有“錢縣令得檄捕蝗”之錄。說的是錢穆甫當江蘇如皋縣官時,有一年發生幹旱和蝗災,但見泰興縣官欺騙上級(州官)說,本縣境裏無蝗蟲,是從如皋縣飛來的。於是州官行文至如皋,責令錢穆甫捕殺蝗蟲,不得讓蝗蟲侵犯鄰縣。錢縣令得此公文,報曰:“蝗本是天災,即非縣令不才。既自敝邑飛去,卻請貴縣押來。”國人聞之,捧腹大笑。讀這段開心益智的文字,不禁靈感進發,聯想時下一些現象,居然得隨筆一篇。有了這野史“墊底”,這文章花團錦簇,做得得心應手。

日前與一位搞房地產的大亨侃大山,得知這大亨不但愛錢,更愛讀書,尤其愛讀著名曆史人物的軼事或紀實,說起來樂而不疲,滔滔不絕。想來讀野史並非在下一人,而是“人同此心,心同此好”了。這就難怪書店裏遠到帝王將相,近到國家政要的名人軼事之類的書籍比比皆是,應有盡有了。想起來也對,一個日理萬機,晝夜拚搏的人疲勞了、厭倦了,讀一讀“美容師當上三品官”,“錢縣令得檄捕蝗”之類的雜錄野史,不也很樂,很有趣嗎?因此我勸諸公:閑來無妨讀些野史。

(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