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展現著一封洋溢的書劄。這是母親的好友,遠方的許阿姨寄來的。許阿姨年逾耳順,雙鬢染霜,然春華煥發,風采如故,遍遊三山五嶽,越活越靈秀,越年輕。拿許阿姨的話說就是“行萬裏路,交八方友,生命永遠充滿著陽光”。
人不是魯濱遜,總要在人群中生活。“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人總需要交朋合友,總得有學友、球友、棋友,舞友、文友或別的什麼友,人需要友誼。
友誼使人歡樂,友誼使人年輕,友誼使人健康,友誼使人溫暖,友誼驅除孤寂,友誼泯滅痛苦。友誼是人世間一種永恒的陽光。“倘若沒有友誼,世界將會是一片荒野”(培根語)。
世界上也真的有過這麼一種沒有友誼,不見“陽光”,永遠置身於“荒野”的人。皇帝老兒,九五之尊,三宮六院,嬪妃成群,然而在精神上是“孤家寡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沒有知音,沒有知己,沒有愛情,沒有溫暖,盡管眼前煊赫華貴,而心裏隻有一片空虛、淒涼和悲愴。人世間還有一類“忌恨狂”,“迫害狂”,在他們看來,世界的一切都是灰暗、陰森的,“人心”個人都是“惟危的”。“莫測的”,“可怕的”,“他人就是地獄”,“人人都是生死搏鬥相互吞噬的孟加拉虎”……這號人永遠置身於一片肅殺、陰森、“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黑暗的荒野之中。
人到老了,最容易孤寂。兒孫們上班上學去了,屋裏一片空蕩蕩。孤寂、惆悵間總難免帶有“夕陽西歸老更老”之感。其實,這有什麼了不得的,朋友、友誼和歡樂就在你前邊,走出門去,就是“陽光”。多點“陽光”,少一點“荒野”,必會是心地明亮,老朽消逝,脫胎換骨,春華複來。而咱們中年、青少年就更甭說了,本身就處在陽光的年代。
(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