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集團內的反主流派能夠得勢,主要還是時代潮流所趨,鬆下集團在這場全世界的IT革命潮流中,被對手遠遠拋在後麵。在包括一些小家電都高喊著電子商務的這個時代,鬆下還是謹守著“經營之神”的遺訓,隻在家電業界建立自己的小王國。在網絡還不是非常盛行的過去,鬆下可以獨領風騷,但是在競爭無國界的今天,鬆下就受到了嚴厲的挑戰。

新任的鬆下集團社長中村邦夫,究竟是什麼樣的角色?他出生於1939年,畢業於大阪大學經濟學部,今年剛好滿60歲。數年以前,中村就被認定是接任社長的人物。但在現任社長森下的眼中,中村接任社長等的內部問題,已經不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來得重要了。這是一個生存或被打敗,二選一的時代。

事實上,今天的日本已從重家電製造商日立、東芝對決的時代,變成鬆下與新力決勝的時代。過去代表日本的重家電公司日立,因為轉型太慢而出現過一千億日元以上的經營赤字;東芝公司也為巨額的經營赤字所困。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時,經營者的一個錯誤決定,就會導致整個企業陷入無底深淵。

在這種嚴苛的環境下,今年第一季鬆下集團的經營利益還有可能出現二千億日幣以上的盈餘;新力的同期結算是六百五十億日圓的盈餘,還不及鬆下集團的經營。

但中村邦夫提及鬆下與新力的關係說:“新力是冠軍,鬆下則是挑戰者。鬆下想要打贏這場戰爭,上下員工都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才行。沒有相當競爭力的產品上市,幾乎沒有勝利的餘地。”

鬆下與新力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就出現了勝負分明的情況。中村自己承認,在美國市場裏,鬆下產品的競爭力完全不及新力。新力要從什麼地方推出什麼產品,完全無法預料。在這種不了解對手的情況下,鬆下當然不是新力的對手。中村認為,鬆下的“臨戰態勢準備得不夠徹底”。

為了打倒新力,鬆下集團在中村新社長的領導下,正迎向一個新的挑戰。

鬆下集團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鬆下幸之助受偉人鄧小平的影響,開始在中國投資。

從鬆下電器公司曆史館的數據庫中,可以看到鄧小平一行參觀鬆下電器的影像資料:1978年10月28日,鄧小平一行冒著細雨乘車來到鬆下的茨木工廠,許多工人揮動著中日兩國國旗列隊迎接。鬆下電器公司的創始人、83歲的鬆下幸之助先生迎上前去緊緊握住鄧小平的手,熱烈歡迎中國客人來訪。

鄧小平一行走進生產車間,參觀了電視組裝生產線。鬆下從1952年生產第一台電視機以來。到1978年已生產了5000萬台電視機。離開車間後,鄧小平應邀來到一間展覽室,這裏展示了高速傳真機、錄像機、微波爐等產品。講解人員把一盤燒賣用微波爐加熱後,請鄧小平觀看,鄧小平拿起一個燒賣看了一下放到嘴裏,邊吃邊說:味道不錯。給記者講解的鬆下職員說,這一幕事先誰都沒有想到,人們大吃一驚之後,無不讚歎鄧小平敢於嚐試的大無畏精神。

參觀結束後,賓主一起交談。時任鬆下公司顧問的鬆下幸之助先生和董事長鬆下正治表示,願意在電子技術領域同中國進行合作。應主人要求,鄧小平在紀念冊留下題詞“中日友好前程似錦”。第二年的1979年,鬆下幸之助先生首次訪問了中國,1980年他再次訪問中國,鄧小平親切會見了鬆下幸之助。從此,鬆下電器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陸續展開,最先成功的就是著名的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工廠。

1979年、1980年鬆下電器公司的創業者——80歲高齡的鬆下幸之助先生兩次訪問中國,拉開了鬆下電器在中國事業的序幕。期間,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會見了鬆下幸之助先生。鄧小平提出了鬆下電器公司是支持中國電子工業現代化的希望,對此鬆下幸之助先生提出了一份“日中合資企業構想”的規劃。這份規劃的主要內容是由若幹家日本的著名電器廠家來華投資,創立生產、銷售電器產品的合資企業,並得到了鄧小平的讚同。

雖然由於曆史和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份規劃沒能實現,但在鬆下幸之助先生的倡導和支持下,鬆下電器公司單獨來華投資,於1987年與北京市有關企業創辦了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時至1994年,繼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成立以後,鬆下電器公司在中國共設立了16家合資企業,且呈現出進一步擴大投資的勢頭。

這時,如何進一步促進、支援鬆下電器公司在華的投資規模和經營事業的發展,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發揮鬆下在華企業的綜合優勢,成為當時鬆下電器公司在華事業的重大課題。對此,鬆下電器公司的高層經營管理者先後提出了具體構想,並具體地開始推動創立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工作。

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麵臨很多問題,加入關貿總協定的談判剛剛開始。經過鬆下電器方麵的努力,在得到中國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的理解的基礎上,曆經兩年的溝通和談判,1994年9月2日,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當時簡稱CMC)正式成立。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當時是合資企業,集“科工貿”三位一體,事業領域涉及銷售服務、投資及投資促進、研發及人才培養等等。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帶有試點性質。但正是這些經營活動,為後來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在逐漸實現鬆下幸之助先生當初的規劃。可以說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開始了他的“拓路”時期。

由於中國實施市場經濟的同時,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因此1997年到19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隻造成很小的影響,這也奠定了中國經濟在21世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自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後,企業經營活動和市場競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國內市場的飛速發展,使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中國國內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

當時鬆下集團內外都認識到中國經濟市場在全球的重要性,鬆下電器也提出了“在中國取得勝利,也就在世界取得了勝利”的目標。當時,鬆下電器集團在中國包括生產、銷售、研發型機構共50家,年銷售額約300億元人民幣(4500億日元)。隨著中國市場的迅猛發展,適應中國市場在全球發展的重要地位,鬆下電器也將在中國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建立現代化的銷售和研發體製,從而不斷地提高產品的競爭實力。

為了加快經營速度和強化國際競爭力,鬆下集團在2002年1月也對當時的事業結構進行重組,建立以14個事業領域為主體的新事業結構。為了配合當時的事業重組,強化急速發展的中國市場的各項事業,鬆下電器決定在中國建立統括性職能公司。該決定得到中國有關政府部門的認可。自2003年1月起,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由原來的事業支援型公司轉變為地域性統括型公司,並由鬆下電器集團100%投資。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簡稱MC)也迎來了他的新時期。

回顧2003年的經營狀況,雖然經曆了SARS等災害的阻礙,但是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的地域連接銷售實現了可喜的增長,充分體現出了對全鬆下公司的牽引作用。特別是製造公司的利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帶動了地域整體的發展。PDP、CCVE、液晶投影儀、傳真機、集團電話以及廣播設備、數字化設備等各類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均取得了良好的業績。2003年度整個鬆下電器完善了成長戰略,進入2004年度則進入了“躍進21計劃”的第一個年度。

作為地域支援統括型公司的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在2004年“躍進21計劃”的第一個年度中將重點推進5項重點工作:(1)為了鞏固新型海外經營體製,運用全新的“矩陣式經營模式”成為實現快速成長的關鍵。(2)強化經營體製;成立中國製造強化中心,貫徹“環境立社”“品質立社”的經營宗旨,在大幅度消減材料成本的同時,確保產品品質的提升並積極進行環境風險管理;構築堅實的IT技術支持平台,整合關鍵信息如商流、物流、財務以及顧客信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實現IT化。(3)強化品牌力;通過各種大型活動的參與,強化品牌戰略,進一步提高企業價值,更加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多作貢獻。(4)強化銷售力;為追求銷售業績的大幅度提高,必須推出具有競爭力的重點產品,追求全球同步上市。理順銷售渠道,加快新產品的研發速度,拓展在線銷售業務、促進銷售網絡的合理化建設。(5)導入實力成果主義;人才培訓與考核競爭機製、薪資福利製度齊頭並進,責、權分明,導入實力成果主義,使企業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作為公司董事長的伊勢富一先生這樣講道:現在的鬆下電器集團以到2010年成為優秀的公司為目標,製定了全公司的從本年開始的“躍進21計劃”。這個“躍進21計劃”是鬆下電器集團重要的中期計劃,在這個計劃中,作為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將發揮在華6萬員工的積極性,麵向2005年在中國的生產規模達到700億元人民幣,2006年在中國的銷售規模達到700億人民幣的目標,為鬆下電器的飛躍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以上的目標,以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為中心的中國鬆下電器集團也將加速推動“現代化”、“集約化”、“協業化”、“IT化”的各項工作,為了實現中期目標,為新鬆下電器的飛躍中國事業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公益活動。其中“鬆下育英基金”旨在獎勵中國品學兼優但經濟貧困的大學生,以資助他們完成學業,鼓勵他們在各學科中努力成才,從而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技人才的成長。同時,本基金也為增進各國人民友好與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鬆下育英基金從1995年成立開始至2003年末為止,共向16個省市共20所大學約3428人資助了328萬元人民幣;其中2003年資助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雲南民族學院、寧夏農業大學、西北師範學院等在內的20所大學的400名學生。在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的紀念儀式上,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代表公司全體員工再次向“鬆下育英基金”捐款。最後,麵向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活動,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將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為取得更輝煌的業績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