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林語堂37(2 / 2)

林家的整體格局以中式的四合院架構搭配西班牙的建築風格,白色的粉牆與藍色的琉璃瓦混搭,中間鑲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一見門,你就可以看到一個透天的中庭,這是中國式四合院的標誌,象征著天人合一的境界,按照林語堂自己的說法,“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院內,翠竹與奇石交相輝映,竹是蘇東坡的至愛,石是米芾的至愛,兩者都是林語堂崇拜的人物。

而最具畫龍點睛效果的是庭院內用竹、蕨、藤等斑斕各異的植物營造烘托出一個山石環繞的小魚池,池內魚兒悠然自得地穿潛於奇石萍藻之間,令觀魚者也隨之心曠神怡。當年莊子與惠子在濠上針對魚之樂展開了一個著名的辯論,時至今日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其中一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更是讓後人為之唏噓不已。

生死之悟

林語堂把人生看成一場航行,我們就像船上的旅客一樣,坐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向前駛去,在某一個地方上船,在另外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在其他地方的河邊等待的旅客上船。

這應該是指中國人的人生旅程,如果是美國人,那得換成地鐵。坐船沒有乘地鐵的準確性,坐地鐵也沒有乘船的隨意性。乘船時,也許你在某處看到風景很美就可以在這做長時的流連,甚至,就此“上岸”也說不定。

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我最佩服瞿秋白。1935年6月18日,一隊國民黨士兵押著瞿秋白走到福建長汀羅漢嶺下,他的生命將在此終結。這天早上,瞿秋白已有預感,他寫了一首《偶成》:“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本想重新謄寫,時間卻來不及了。在獄中,瞿秋白曾寫有言誌之句“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而今這一時刻終於來臨了。

崔秋白嘴裏叼著香煙,微笑著走在羅漢嶺的路上,突然他發現有個地方芳草萋萋、景色秀麗,便一屁股坐了下來,對身旁的士兵說:“此地甚好。”於是槍聲響起,他從容就義。

這個世界上,能夠從容看待生死的隻是小部分人,而能把死亡當作風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當然,探討生死的哲學其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死亡本身,而在其對活著的啟迪意義,能把死亡當作喜劇的人,其生存絕對不會成為悲劇,生命中一個個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片段往往都能讓他們視為最好的景色,林語堂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人生的歸宿》中寫道:

在很大程度上,人生僅僅是一場鬧劇,有時最好站在一旁,觀之笑之,這比一味介入要殘得多。同一個剛剛走出夢境的睡夢者一樣,我們看待人生用的是一種清醒的眼光,而不是帶著昨日夢境中的浪漫色彩,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那些捉摸不定、富有魅力卻又難以達到的目標,同時緊緊抓住僅有的幾件我們清楚會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東西。我們常常喜歡回歸自然,以之為一切美和幸福的永恒源泉。盡管喪失了進步與國力,我們還是能夠敞開窗戶欣賞金蟬的鳴聲和秋天的落葉,呼吸菊花的芬芳。秋月朗照之下,我們感到心滿意足。(《吾國吾民》)

1996年,德國拳王馬斯克準備金盆洗手,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他費盡苦心地邀請了著名的美國歌手莎拉?布萊曼來參加他的告別拳賽,並演唱她的傳世之作《TIME TO SAY GOODBYE》,而後自己在歌聲中圓滿謝幕。

不料,告別賽上馬斯克的對手很不識趣,又或者太投入了,竟然把馬斯克打敗了。在場馬斯克無數的粉絲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馬斯克心中更是無比的落寞。此時,《TIME TO SAY GOODBYE》那悲愴的聲音也隨之響起,穿越在場每一個人脆弱的的心靈,馬斯克哭了,在場的觀眾也潸然淚下……

其實,眾人未免都有點神經過敏,既然是告別賽,又何必在乎輸贏。隻要心地坦然自在,無論什麼性質的告別,我們都應該微笑的對待,正如普希金說的:“悲傷總會成為過去,而過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弘一法師臨終前給好友夏丏尊寫了封信,信中有二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裏。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最後四句詩的意思是:問我將到哪裏去安身呢,前路廣闊,我無言以對。但隻見春滿花開,皓月當空,一片寧靜安詳,那就是我的歸處啊。“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這也是林語堂的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