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林語堂33(2 / 2)

其一:夏月早起,看人於鬆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其一: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節選自金聖歎《三十三不亦快哉》

其一:華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腳,關起門來,學顧千裏裸體讀經,不亦快哉!

其一: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台上獨自乘涼,口銜煙鬥,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裏,下麵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其一:趕酒席,座上都是貴要,冷氣機不靈,大家熱昏昏受罪,卻都彬彬有禮,不敢隨便。忽聞主人呼寬衣。我問領帶呢?主人說不必拘禮,如蒙大赦。不亦快哉!

其一:家中閑時不能不看電視,看電視,不得不聽廣告,倘能看電視而不聽廣告。不亦快哉!

其一: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節選自林語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

觀路人吵架,聽子弟背書,冬夜飲酒,夏日吃西瓜,看電視避開廣告,偶聞鄉音……這樣的快樂,本不應隻屬於金聖歎和林語堂,芸芸眾生皆可得之。然而,我們卻似乎很難從這樣的事情中感受到如此持續而又強烈的快樂。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我們的感官漸漸變得遲鈍起來,童年的天真與好奇被俗世消磨殆盡,以至於總是抱著一種“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悲觀態度行進,而後又在這種沉重與壓抑中無法翻身。

羅素認為,所有的快樂都是自然的,而所有的不快樂都是人為的。他在《幸福之路》裏麵寫道:“世界浩瀚無垠,而我們自身的能力卻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全部的快樂完全局限於我們個人的環境之中,我們就難免向生活提出過高的要求。若對生活要求過高,則可能得到的都會落空。”

對自己滿足

2002年1月13日,海明威短篇小說《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形象原型——古巴漁夫格裏奧?富恩特斯去世,享年104歲。而將他推向世界的海明威早在41年前就用雙管獵槍結束了自己62歲的生命,盡管7年前他剛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富恩特斯的辭世在互聯網上觸發了一場討論:為什麼一個擁有一切的人,在獲獎後不久選擇死亡,而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卻能夠長命百歲?

最終漁夫的獨子揭開了這個謎底,他公開了一封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寫給老漁夫的信,信中寫道:人生最大的滿足不是對自己地位、收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

海明威的觀點和林語堂不謀而合,林語堂認為快樂的秘笈在於滿足,而滿足的秘笈在於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並能驅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遺憾的是,海明威直到去世前一天才徹底想清楚這個問題。

縱觀林語堂的一生,我們發現他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一直都存在著一種知足而感恩的態度。童年時窮的一無所有,唯有故鄉的山水與他相伴,他卻認為這不啻是天堂,終其一生魂牽之夢縈之。長大後,遭遇棒打鴛鴦,與自己最愛的女人咫尺天涯,娶了另一個自己一開始並不愛的女人,他卻認為這是上天要賜給他一個賢妻良母,僅僅因為妻子允許他在床上抽煙他便認定這是完美的婚姻。老年時,發明打字機而喪盡畢生積蓄,長女因為情感問題自殺,他卻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並且一再告誡女兒們要學會享受人生。其實,類似的觀點林語堂早在《生活的藝術》中就已經講的很明白了:

“我們的塵世人生因為隻有一個,所以我們必須趁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盡情地把它享受。”林語堂還引用基士爵士的話來強調自己的觀點:“如果人們的信念跟我一樣,認塵世是唯一的天堂,那麼他們必將更竭盡全力把這個世界造成天堂。”

知足常樂是很高的境界,有人對此由衷的讚歎道:“許多作家都把生命看成是沉重肉身,林語堂則把沉重肉身轉為輕靈的舞者,悲劇與沉重被舞蹈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風行水上,下麵是漩渦急流,風仍逍遙自在。”林語堂這種知足常樂的精神來源於底層的勞苦大眾。他曾看到北京的黃包車夫們一路上談笑風生互相逗樂,在讓同伴遇到難題的時候開心大笑;也曾見到四川那些在急流中拉船的纖夫,一天賣命僅能賺到可憐巴巴的一點血汗錢,卻為能吃到兩頓簡單的飯菜露出滿意的笑容。他們身處底層,隻要能吃上飯就可以活得無憂無慮,這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林語堂。他開始關照自己的人生,並得出這樣的啟示:

人類的壽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歲以上,因此我們必須把生活調整,在現實的環境下盡量地過著快樂的生活。(《吾國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