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小品人生
有人說林語堂是獨步文壇的幽默大師,有人認為林語堂是不入流的小品文作家。其實,就小品文而言,這不僅是林語堂的創作,“小品”二字亦是其人生態度。而就林語堂看來,“小品”的人生未始不能活出大境界。
小也是一種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道:“境界有太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在林語堂的《自傳》中,回憶了一件他童年上學時的趣事。有一次林語堂寫作文,老師在旁邊給他下了幾個字的批語:“如巨蟒行小徑”,這幾個字換成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其實就是“狗屁不通”。林語堂看了之後,也在旁邊回敬了一句,湊成一對——“似小蚓過荒原”,把授課的老夫子氣的吹胡子瞪眼說不出話來,這成了林語堂人生中的得意之作。
笑過之後,我們再來看這幅對聯,發現這裏麵竟然神奇地蘊含了兩種人生的走法。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幻想自己能成為一條巨蟒,一出行威風八麵,萬眾矚目,聲勢浩大,卻沒曾想自己過於龐大的體積對行動是個巨大的阻礙,一不小心闖入小徑,動彈不得,叫天不靈叫地不應,這個時候再感歎環境的無情已經為時晚矣。
睿智者如林語堂則把自己看成一條小蚯蚓,對於巨蟒來說再寬闊的路都是狹窄的,而對於小蚓來說再狹窄的路都是寬闊的。這樣,你的生命雖然不偉大,不張揚,你的視野卻可以變得更加寬廣。人生的道路你可以來去自如,何其愜意!
這樣的人生觀,在林語堂名揚天下之後表現的愈加明顯。林語堂在美國出版《生活的藝術》後,一下子成為明星,擁有了一大批瘋狂的粉絲。其中有裸奔的男粉絲,也有性騷擾的女粉絲,無數熱情洋溢的信從各地飛到林語堂家中,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林語堂熱”。
但林語堂自己從來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名人,有一天,一個以前在北大一起執教的同事來看他,一進門就嚷道:“語堂,我來看看你變成什麼樣子了!”林語堂氣得差點就要關門謝客,老朋友這才發現自己的失言,連忙賠不是。
巴西有個貴婦人,很仰慕林語堂,為此甚至將自己的愛馬改名為“林語堂”。後來,這匹馬去參加賽馬比賽,卻未能取得任何成績。當晚,巴西的主流媒體以“林語堂名落孫山!”的醒目標題競相報道,奪標的馬本身反而被人冷落。林語堂在美國聽到了這事,眉頭一皺,說:“並不幽默!”
如果說“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情景未免有幾分落寞。那眾人尋你千百度,而你卻能夠主動地在闌珊處清醒,這就是一種境界。
林語堂一直號召讓大自然來治好人類的自大症,他說:
人類往往易於忘卻他實在是何等的渺小無能。一個人看見一所百層大廈時,往往便會自負。治療這種自負症的,對症方法就是:將這所摩天大廈,在想象中搬置到一座渺小的土丘上去,而習成一種分辨何者是偉大,何者不是偉大的更真見解。(《論宏大》)
品味人生
在《紅樓夢》中,妙玉提出了飲茶的“三杯論”: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
林語堂對茶道同樣有著精辟的見解,他甚至比妙玉更加重視飲茶的過程。林語堂把烹茶的過程提高到與飲茶同等的地位,認為烹茶之樂和飲茶之樂各居其半,而真正的鑒賞家則常以親自烹茶為最大的樂趣,正如吃瓜子,你要把瓜子剝皮了賣,反而賣不出去,因為吃瓜子之樂在於“嗑”而不在於“吃”。
林語堂進一步將這種品茶的精神擴展到整個人生,他呼籲人們,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一定要懂得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盡情的享受這“天賦的光陰”,這樣才不會辜負造物主對我們的恩賜。
林語堂反對人生的“目的”化,他認為終極的結果並不重要。林語堂講過一個親身經曆的趣事:有一次他在杭州玉泉遊玩時,買了一個古董銅雀瓦,付款後一本正經地告訴老板這是假古董。老板以為林語堂是來敲詐的,怒問:“既然是假的,你為何還要買?”林語堂一臉詭笑,身子貼近老板,低聲道:“其實我就是專門收藏假古董的。”老板頓時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