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林語堂25(2 / 2)

對此,陶淵明提出的良方是“心遠地自偏”,而林語堂則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提出了讓心靈“邊緣化”的主張,既不必逃到深山老林去隱居,又能保證自己的內心得到充分的休憩,可以說是一個左右逢源的方案。林語堂在紐約時常常做的一件事是跑到中央公園的綠地上躺著看天,那裏恰恰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任憑外界洶湧澎湃,我自巋然不動,他以自己的行為驗證了大隱隱於市的風範。

想要讓心靈“邊緣化”,林語堂認為必須要有“一個恬靜的心地和樂天曠達的觀念”,意味著堅守獨立的人格,不羨慕別人光鮮的衣著,不眼紅別人的提升加薪,不在意一時的榮辱得失,淡定從容,善於抵抗流俗的侵擾。而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內心淳樸,個性天真爛漫的人。

殷海光在台大當教授時,已是赫赫有名的學者。後來,著名學者牟潤孫也來到台大執教,與殷海光結為好友,兩人經常互訪。有一次,牟潤孫率全家外出,殷海光來後隻見鐵將軍把門,於是就坐在牟家的院子裏等,看到院子裏雜草叢生,還把院裏的雜草拔了一番,幹了半天,大汗淋漓。牟潤孫回來後,鄰家太太告訴他:“學校給你們派來除草的工人真是太敬業了,主人不在照樣一絲不苟,直著眼睛向前走路,一腳踏在泥裏……”牟潤孫聽後感慨萬千,說:“殷海光這種率真坦白的泥土氣息,農村味道,在任何一個知識分子身上,我從沒有發現過。海光不僅治學,就是為人,也是超絕世俗的。”

這就是被李敖戲稱為“書呆子”的殷海光,以一個大教授的身份為朋友當除草工人,這樣的人,恐怕現在很難再找到了。

活著就是王道

林語堂用一段精彩的闡述表現了他的悠閑生活觀:

沒有金錢也能享受悠閑的生活。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閑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樂趣。他須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於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閑的生活。如果一個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盡夠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無聊。有人說老子是嫉惡人生的,這話絕對不對,我認為老子所以要鄙棄俗世生活,正因為他太愛人生,不願使生活變成“為生活而生活”。(《生活的藝術》)

“為生活而生活”這樣的字眼實在夠犀利的,但它卻如實地反應了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

筆者提筆寫本章的這天,也正是複旦大學抗癌女教師於娟與世長辭的日子。“活著就是王道”,是於娟曆經生與死所得出的人生至理。我覺得,以此作為本文的第一個標題再合適不過。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這是於娟的日記中被網友廣為傳抄的段落。

於娟,海歸,博士,複旦大學教師,老公是一個大學副教授,有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家庭美滿,前途無量,然而突如其來的乳腺癌卻將這一切永遠的定格在她的32歲。

生病之前,於娟曾有宏圖大誌,她說“我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於是開始玩命想發文章搞課題”,而後她開始與時間賽跑,熬夜成了家常便飯,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她生命終結的推進劑。在病床上,於娟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種種不理智的行為,並呼籲網友們一定要善待自己。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隻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當於娟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對她來說已經為時晚矣,但對你我來說或許還有挽回的餘地,請珍重!活著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