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做個有閑人
“沒有金錢也能享受悠閑的生活。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閑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樂趣。”這是林語堂給我們的忠告。
慢慢走,欣賞啊
有這樣一種說法,人一生的心跳次數是八九不離十的,跳完了你就去見馬克思了。因此,把握好自己心跳的節奏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一般來說,緊張、壓力大的情況下人的心跳就會加速,此乃養生之大忌。
林語堂在這方麵就很理智,年輕時他曾經也以快節奏取勝,在聖約翰大學,他創造了學校一英裏賽跑的紀錄,還代表學校參加了遠東運動會。但到了中老年以後,林語堂再也不跑步了,而是改成散步了,這幾乎成了他後半生最大的愛好。他常常身穿長袍,嘴裏叼一根煙鬥,腳步不疾不徐,悠然自得地穿行於紐約的大街小巷,成了當地的一道風景。
林語堂的人生理念是“能閑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人之所閑”。他厭惡那些從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並以製作皮鞋為例說,皮鞋用機器製造,產量大,效率高,這是忙或者摩登;而皮匠也製造皮鞋,要耗費幾天的時間才能打磨出一雙,這是閑或者封建。然而隻有純手工打造的皮鞋才是真正的好皮鞋,才可以稱為藝術。而林語堂的寫作就是這樣一種藝術的生活,在《吾國吾民》的後記裏,他描述了自己寫作時的工作狀態,著實讓我們向往:
要在早睡早起,夜眠必足,眠足則翌晨坐在明窗淨幾,一麵抽煙,一麵飲茗,清風徐來,鼻子裏嗅嗅兩下,胸部軒動,精神煥發,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書記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種快樂。夜眠不足,文章便吐不出來。(《吾國吾民》)
而事實上,中國文化的精華大多都在教會我們以一種慢節奏品位和享受人生。無論書法,圍棋,讀經,山水畫,彈琴,都要求我們摒棄外界的雜念與俗事的紛擾,自在從容方能成其藝術,這也是嵇康“口送歸鴻,手揮五弦”一直以來讓我們悠然神往的原因。
在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談美書簡》裏,有一篇名為“慢慢走,欣賞啊!”這個題目出自歐洲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個標語。阿爾卑斯山山穀中有條馬路,路上汽車很多,而且開的極快,以至於釀造了很多交通事故,車毀人亡。後來有關部門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在路口樹立了一個巨大的牌子“慢慢走,欣賞啊!”,此後,司機們開車經過這裏,一見這個巨大的標語牌子,都會忍不住放慢車速,一路欣賞美麗的風景而過,山路上再也沒有那麼多事故了。
朱光潛說:“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穀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但願我們再也不要做這種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的蠢事了。
心靈的邊緣化
有媒體報道,近年來,中國白領放棄高薪下鄉正在成為一種時尚。事業有成的長沙白領夫妻鍾寧和高毓鎂,放棄了令人豔羨的生活,帶著孩子,把家安在瀏陽市北盛鎮的一處山林中,白天荷鋤種稻,傍晚拾柴燒飯,過上了“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
不需要再在網上偷菜,因為自己每天都在種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於夫妻倆來說,這種簡單的生活讓他們好奇而又愉快。閑暇時,他們會躺在家門前的水井旁,曬著太陽、看看書,或者陪伴孩子在泥地上寫字畫畫。“現在有更多時間接觸書籍,覺得內心很充實,沒有了壓力,自己對生活也更加熱愛”,高毓鎂說。
但逃離城市畢竟隻是個案,在生存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這條路對大多數人並不現實。況且,肉體的逃離未必就意味著精神的解脫。明代怒中無溫禪師唱過這樣一首偈:“閑到心閑始是閑,心閑方可話居山;山中勝有閑生活,心不閑時居更難。”意思是說如果你雜念太多,六根不淨,就是跑到深山隱居也是徒然,照樣每天晚上得吃安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