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林語堂24(1 / 2)

二十四 方圓之間

林語堂收入之高讓以窮酸為名的文人們仰慕不已,而他對待金錢的態度更是充滿了戲劇性和爭議。有人說他是見錢眼開的勢利鬼,有人說他是慷慨的慈善家,截然不同的說法讓人倍感撲朔迷離。

作家與富翁

有人專門研究過林語堂30年代在上海的收入情況,結果嚇了一跳,在其鼎盛期年收入竟然達到了兩萬銀元以上。要想準確地把當時的銀元換成現在的人民幣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即使是經濟學家恐怕也無能無力。但如果以購買力來換算的話,30年代時物價較為穩定,一塊大洋大概可以購買到十五六斤大米。而現在(2011)一斤普通的大米普遍在兩塊五左右,如此算來,當時的一塊銀元大致相當於當今的人民幣35-40元,那麼林語堂的年收入就是現在的七八十萬人民幣。

這個數字相當於魯迅的兩倍多,魯迅人生的最後幾年年收入大概在一萬銀元左右,相當於現在的三四十萬人民幣,魯迅自認為自己屬於社會的中產階級。如此算來,林語堂算得上社會的上層階級,當時不到40大洋就足夠維持上海一個四口之家一年的生計了。

林語堂在上海主要的收入有三部分,一是他編寫了教科書性質的《開明英文讀本》,成為長盛不衰的暢銷書,為其帶來了巨額的版稅,每年在6000銀元以上;一是在中央研究院任職的薪俸,每年有將近4000銀元;另外就是他在各大刊物擔任編輯的收入以及其他的一些稿酬。

而在美國,作為暢銷書作家,林語堂仍然收入豐厚。以1939年為例,林語堂全年的版稅為四萬多美元,當時的黃金價格是35美元/盎司,時至今日已經突破1500美盎司了。這年年底,林語堂為廖翠鳳買了一枚價值一千美元的3.38克拉的鑽石戒指。這在普通人看來極為奢侈,對林語堂卻是小菜一碟,不信我們可以去看一下電影《珍珠港》裏麵的這句對白:“這是最新的戰鬥機,價值4.5萬美元……”

林語堂收入之高讓以窮酸為名的文人們仰慕不已,而他對待金錢的態度更是充滿了戲劇性和爭議。有人說他是見錢眼開的勢利鬼,有人說他是慷慨的慈善家,截然不同的說法讓人倍感撲朔迷離。

中國古代的銅錢最經典的是方圓結合的形狀,而方與圓的結合也可以用來概括林語堂的金錢觀。

精明與慷慨

葉靈鳳在《小談林語堂》中對林語堂大加討伐,其中有一點指責林語堂在錢的問題上過於現實。據他回憶,其林語堂編輯《論語》時,每期必要看到出版方時代公司的人員帶來的編輯費,他才肯交出稿件。當時林語堂家門口立著一塊“內有惡狗”的木牌子,厭惡林語堂的人提議在木牌上續上兩句:“認錢不認人,見訪諸君莫怪。”

葉靈鳳的態度是否客觀值得商榷,因為在文章裏他還說林語堂“英文已經不很高明,中文簡直更差”,這未免貽笑大方,但他所說的事情也未必完全是空穴來風。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林語堂這位“幽默家”認真的有點反常,他甚至為了《開明英語讀本》的版權不惜和大名鼎鼎的世界書局對簿公堂。

林語堂這種“小氣”不僅存在於他和外人之間,甚至連他的親人都受到“株連”。

林語堂赴美前,將自己租住的房子退掉,並將家具出售。林語堂的兄弟們各買了幾件舊家具,並付了錢。大家聽說後都覺得,這麼一個有錢的大作家還要收自己兄弟幾件舊家具的錢,實在是太沒人情味了。

林語堂的大女兒林如斯與美國人狄克的婚姻最終不歡而散,如斯為了表示與狄克一刀兩斷放棄了向對方要求贍養費的權利。而林語堂卻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顧女兒的感受與狄克打起了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