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的一生也是被羸弱、疾病和死亡所苦惱,並與之鬥爭的一生。由於性格的內向、孤僻和生理、心理的疾病,卡夫卡一生未婚,他雖然曾經三次訂婚,但又都主動地解除婚約。強烈的孤獨感纏繞了他一生。

1889年9月15日,卡夫卡在廚娘的護送下,前往布拉格舊城肉市附近的德語國立一公立小學報到。在這裏,他度過了4年的小學生涯。那所學校外觀陰冷森嚴,學校本身對卡夫卡來說已構成一種威嚇,在那段經曆中隱藏著噩夢的不安,給他後來的人生階段投下沉重的陰影。

1893年,卡夫卡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布拉格舊城區德語文科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公認的教學最嚴格、質量最過硬的學校。在這裏,優美的德語把他引入了德語文學的海洋,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話以及中國的民間故事對於卡夫卡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就顯示出童話般豐富而怪誕的想像力,他的大量寓言,以及包括《變形記》在內的若幹重要作品,無論其思想如何複雜,都具有童話般的表現形式和結構。另外,歌德、席勒、萊辛、施萊格爾等著名的德國作家的創作對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在臨近畢業時,卡夫卡還對尼采等人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1901年11月,卡夫卡進入布拉格大學,開始了6年的大學生活。起初他學習文學,不久迫於父命而改學法律,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因為學習法律非他本願,所以對於必修的法律課程,卡夫卡基本上是應付了事。而在必修課程之外,在布拉格大學校園內的各項活動,則充分激發了他內在的興趣。

在大學的第二個學期,卡夫卡加入了“布倫塔諾沙龍”的活動。布倫塔諾學說的內容主要是對人真實存在本性的思考。這些學說引導著卡夫卡開始思考和探索人之為人的深層哲理,進入了一種形而上的哲理沉思。

卡夫卡開始文學創作是在大學時期。1902年,在一次學術辯論之後他結識了馬克斯·布洛德,從此兩人成為知己。布洛德後來成為著名作家,他對卡夫卡的創作有一定影響。他們曾經一起出國遊曆。卡夫卡生前隻發表過一個短篇集,其他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都是他死後由布洛德整理出版的。

在大學時代,卡夫卡閱讀和研究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家有黑貝爾、海涅、格奧爾格、克萊斯特、凱勒、托馬斯·曼、愛默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高爾基、狄更斯、拜侖、福樓拜、左拉、斯湯達等。其範圍遍布整個歐洲。同時,他還閱讀了這些作家的大量傳記,這些人痛苦的經曆,痛苦的思索賦予他一種直覺,一種關注,使他想要透過文化現象,進一步了解人性深處那些隱晦朦朧的東西,以及與之相應的存在本相。

有趣的是,在大學期間,他還被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吸引。德國作家漢斯·海爾曼編譯了一部《中國的抒情詩選——從公元前十二世紀至今》,其中李白、杜甫、蘇東坡、楊萬裏等人的詩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中國繪畫和中國木刻藝術成為他讚歎不已的對象。而《論語》、《中庸》、《道德經》和《南華經》等書籍成為他最鍾愛的書。

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一家保險機構工作,任秘書之職。從1917年開始,他就經常咳血,1922年因病情加重不得不離職療養。在離職二年後,溘然與世長辭。

在卡夫卡病入膏肓之際,留言給他的摯友布洛德,要他將自己遺物中的“一切稿件,……日記也好,手稿也好,信件也好,等等,毫無保留地,讀也不必讀,統統予以焚毀。”幸運的是布洛德違背了卡夫卡的遺囑,他充分地認識到了這些稿件的價值,並把它們加以整理和出版。

那麼,卡夫卡為什麼要焚毀這些稿件?這些稿件又都寫了些什麼內容呢?

卡夫卡的小說與傳統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他的小說中,他充分地揭示了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在《判決》一文中,兒子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我現在判你去投河淹死。”他竟然真的衝下樓去投河自盡了。臨死前,他低聲說道:“親愛的爹娘,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呀。”這一對父子的非理性行為其實正是整個人類的非理性的一個縮影。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壓迫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異化為動物和機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就突出表現了這種異化。主人公在精神和肉體的重壓之下,一夜醒來已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雖然他還一心想著幫助家裏人,但家人卻逐漸地開始厭棄他,最終他悲慘地死去了。另外,卡夫卡在他的小說中,還揭示了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腐朽。在短篇小說《萬裏長城建造時》中,作者以更鮮明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行,以此來影射資本主義統治的血腥和殘暴。

卡夫卡為了更好地顯示小說的哲理內涵,更深刻地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他習慣於采用以下幾種藝術表現手段:一是象征,二是荒誕,三是獨特的諷刺,四是敘述簡潔、平淡。

卡夫卡的創作對現代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的經驗被許多作家所汲取。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等流派都把他視為本派的鼻祖。

卡夫卡對現代社會弊病的批判是相當深刻和尖銳的,同時他對整個人類存在狀況的思索和挖掘也是引人深思的。戴維·勞倫斯

戴維·勞倫斯於1885年9月11日出生在諾丁漢郡貝斯吾德一個礦工家庭。他的母親是個文學愛好者,在他小的時候,他母親給他講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故事,並讓他讀書。6歲進入當地的一所小學讀書並顯示出文學的天賦。1906年至1908年,勞倫斯就讀於諾丁漢大學。1908年,《英文評論》雜誌社的主編把勞倫斯帶進了倫敦的文學圈子,同年,勞倫斯開始寫作他的第一部小說《白孔雀》。並從此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勞倫斯幾乎一生都患有肺病,死亡的陰影一直濃重地籠罩著他的生命。20世紀20年代後期,他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1930年2月他住進法國尼斯的療養院,3月2日這位20世紀英國文學大師就在異國他鄉告別了人世。

1908至1910年,勞倫斯同時在寫兩部新小說:《侵入者》和《兒子與情人》。《兒子與情人》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他以由不幸的家庭生活而造成變態的母愛為素材,創作的這部描寫英國鄉間生活的自傳性小說帶給作者極大的聲譽。

憧憬幸福的少女葛楚德和礦工瓦爾特·毛萊爾結婚後,發現毛萊爾隻是一個性情暴躁的酒徒。傷心之餘,她把自己的愛全部投入到四個孩子——威廉、安妮、保羅和亞瑟身上。

她的最愛變成了她的大兒子威廉,不久,威廉去了倫敦,於是她的感情又寄托在喜歡畫畫而又敏感的保羅身上。不幸的是威廉因病死去,喪子的她把全部的感情傾注在保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