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1875~1955年),德國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是繼歌德之後德國優秀文學的一個傑出代表。其作品深受德國18、19世紀進步人道主義的影響,始終保持著一貫的現實主義精神。作品主要有:《墮落》、《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和《浮士德博士》等。192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布登勃洛克一家》內容梗概:布登勃洛克家族,是呂貝克城赫赫有名的家族。家族的第一代老約翰是個精明能幹、有投機頭腦的商人。憑借著拿破侖征服歐洲戰爭的爆發,他趁機給普魯士供應糧食而發了大財。發了財的老約翰,開設了一家名為“約翰布登勃洛公司”的大商號,還擁有自己的糧棧、貨輪、地產和農莊。整個家族在他的經營下蒸蒸日上,因為商號生意特別興隆,他也變得鼎鼎有名起來。在實業界,他的實力最雄厚;在社會上,隻要一提起呂貝克城的約翰,人們就知道是全城“最顯赫的人物”。他的豪宅氣派、豪華,成了貴族和權勢的象征。對於人們來說,最榮譽的事是被他邀請到豪宅裏參加華美的派對和宴會。“在那些日子裏籠罩著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是一片陽光”。
日子飛逝著,老約翰去世了。似乎他們家族的好景也開始發生了變化。老約翰臨死前把家業傳給兒子小約翰。小約翰比父親更加精明、辦事更加謹慎,同時也比父親更有出息。他還是市參院的議員。但是,情況起了變化。這時,城裏新興起了一個家族:哈根施特羅姆家族。這個家族也是一個暴發戶,但為了謀取利益遠沒有布登勃洛克家族斯文。為了錢,他們眼中沒有所謂的“商業道德”,也不會“顧及別人的死活”,他們隻知道“不顧死活地排擠別人”。他們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來和布登勃洛克家族競爭,並使得布登勃洛克家族開始走下坡路:商業上的競爭使他們麵臨危機,女兒的婚事也失敗了……這使小約翰開始意識到,當布登勃洛克家族“太平無事”時,哈根施特羅姆家族正在想方設法趕上和超過他們。於是,他開始著手進行事業改革。他依然恪守老父傳下來的祖訓:“白日精心於事務,然勿作有愧於良心之事。俾夜間能坦然就寢。”但是,由於他忽視了新的環境變化,所以,他們的家族依舊沒有多大起色。
到了第三代,家族傳到了托馬斯手中。托馬斯是父親的驕傲;但是家族的衰敗跡象已經更加明顯了:妹妹安冬妮的婚姻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遭受著生命中一連串的打擊,隻得哀歎“一輩子沒過順心的日子”度過餘年;弟弟克裏斯蒂安不思進取、一事無成,卻放蕩成性,成了十足的敗家子。托馬斯馬上進行更大程度的改革。但是由於他仍舊遵循家族的老經驗,所以雖一度有過起色,還是很快又敗給了他們的對手。到最後,被迫出賣自己家族權勢的象征:那所已經衰敗了的豪宅。
到了第四代,家族看到了希望。因為他們的漢諾聰明能幹,安冬妮曾說:“我們布登勃洛克家族又開始了新的生活。”但不幸的是,這個勤懇能幹的繼承人誌趣不在經商,隻是喜歡音樂和幻想,而且性格不適合去競爭。
這樣,布登勃洛克家族走到了盡頭。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當時德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作者在這部小說裏全力揭示的正是“具有文學意味的”崩潰。作者通過一個家族的沒落和一個家族的興起,表明資本主義的競爭已經是從自由競爭時代進入壟斷競爭時代。而作者通過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興衰史又揭示了德國資產階級的靈魂變遷軌跡。
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實現的。托馬斯是貫穿始終的一個人物。他聰明能幹、機敏伶俐,做事一絲不苟,從小就被當作家族的繼承人來培養。載負著老父厚望的他確曾使家族一度再興,但等待他的還是失敗,所以最後,他隻得在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中來尋找寄托。他的身上體現著典型的資本主義印記——一心想著從妹妹手中搶得多些的遺產。安冬妮是一個可憐的人物。小時候的她天真可愛,但是在家族的熏陶下變得虛榮而高傲,貪圖榮華富貴。兩次婚姻,她都被當成家族的工具,最後被幸福所拋棄,隻得在落寞的日子裏“流露出對一個遙遠的地方的回憶和甜美的眷戀”。
小說中,作者把對比的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兩個家族的不同命運,使得小說的畫麵感非常強烈。同時,小說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也是細膩入微。
總之,小說體現著作者一貫的文學風格:結構精心設置精巧的;人物和情節刻意安排的又不露痕跡;不拘泥於某種寫作方法,而是隨著情節的展開采用不同的方法;語言比喻和諷刺並存。弗蘭茨·卡夫卡
我特別想要芍藥,因為它們是那麼脆弱。
把丁香花放到陽光下去。
永恒的春天在哪裏?
黃金雨得不到嗎?……臨終前的卡夫卡還是那麼淒涼、悲哀、憂鬱和傷感,夜夜都有一隻貓頭鷹在他窗前停駐,看著已不能說話的他,用筆來談論那永恒的黑暗、難覓的光明和脆弱的人生。
1924年6月3日,這位開現代主義創作先河的“饑餓的藝術家”終於投入那永恒的黑暗中去了。彌留之際的卡夫卡仍然沒有放棄他習慣的充滿悖論的表述方式,他告訴要給他注射嗎啡的好友克洛普施托克:“殺死我,否則你就是凶手。”在他的一生中,陽光和鮮花對於他來說是奢侈品,他有的隻是孤獨和黑暗,在對烈日曝曬下的黑暗的逼視中,他看到每個人都是凶手。
1883年7月3日,弗蘭茨·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西部地區)首府布拉格。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憑借著對金錢和地位的執著追求,終於進入了中產階層。這個猶太百貨批發商有著粗野的生命力,非理性的內驅力,強烈而又不自覺的自我中心主義,他性情粗暴專製,信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和“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競爭規則。1882年9月3日,赫爾曼和尤莉·洛維在布拉格結為夫妻。兩個人的結合不是因為愛情,而是為了生存。他們都有一個辛酸的、受傷的童年,為了擺脫那種無所依賴的生活,兩個人走到了一起,他們相信,金錢能為他們帶來幸福和歡樂。卡夫卡就是這樣一對夫婦的長子。
他們最初的家是在一個貧民區裏,周圍是一片下層社會的酒館和妓院。他們的寓所龐大而雜亂,居住著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並且由於建築的原故,這兒的氛圍陰森而怪誕,有黑暗過道、陰濕的牆壁,一到晚上,暗淡的燭光搖來晃去更為這個建築平添了幾絲陰森恐怖的氣氛。這對於一個善於挖掘人物潛意識思維的敏感的作家來說,其影響恐怕是十分深刻的。從這時起,黑暗就已經深深地烙在這一脆弱的人的心靈之上。
1885年9月,卡夫卡有了一弟弟,但大約一年半後,因患麻疹去世。1887年9月,又一個弟弟亨利希來到人世,但他的命運更為不幸,僅僅半年之後,小亨利希就因患耳炎死去。兩個弟弟的出生和死亡對卡夫卡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那是一種對生命消逝的恐懼,這種恐懼也是卡夫卡性格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卡夫卡,一個天生羸弱和敏感的人,這不單單是指他的心理,在生理上也是如此,卡夫卡一生都受到疾病的折磨,他患有嚴重的結核病,這種病使他骨瘦如柴,一米八二的身軀居然不足55公斤。生理上的病痛使他本來就脆弱的神經更加敏感。在一篇日記當中,他就自己的身體作了一次自我解剖:我寫過些東西,根本是出於對我身體及其未來的絕望。在後來的一封信中,他說得更為簡單,也更為淒慘:……我是我所知道的最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