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歐·亨利

歐·亨利(1862~1910年),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先後當過學徒,放過牛,做過會計員、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因銀行款項問題涉嫌被傳訊,避難回國深望妻子時遭被捕而被判刑,在獄中開始以現在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出獄後遷居紐約專心從事寫作。一生創作短篇小說共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而其中尤其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最為著名,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

《警察與讚美詩》講的是蘇比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冬天來臨時,他想進入布萊克韋爾監獄度過當年最嚴寒的三個月,無論如何,那兒總算有吃有喝。因此,他現在就想方設法讓警察把他逮住送進監獄。蘇比走進餐館大吃一頓,結賬時他告訴侍者說沒有錢,但侍者並沒有叫警察,而是將他摔出門去。他又去勾引少婦,希望警察來逮捕他,不料那“少婦”是一個妓女,蘇比隻得拔腿就跑。蘇比又在街上大喊大叫,希望被處以擾亂治安的懲罰,但警察卻把他當作某大學的學生正在慶祝自己球隊的勝利而不加理睬。他又去偷拿人家的雨傘,不料那人的雨傘也是撿來的。以為蘇比是雨傘的主人而一聲不吭,任由他把雨傘拿走。蘇比希望被逮住關進監獄的願望一一破滅了,隻得怏怏不樂地回到露宿的公園。在通往公園的歸途中他聽到從教堂裏傳來風琴師的讚美詩。那種溫馨的氛圍和感受使他回憶起了一切美好的過去,於是決定從第二天起找份職業好好生活。但是警察卻以為蘇比是小偷而在這時逮住了他,把他送進了布萊克韋爾監獄。

《警察與讚美詩》是歐·亨利的優秀短篇小說之一。小說以辛辣的筆調,通過流浪漢蘇比命運啼笑皆非的無奈與悲慘,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並對這一社會的虛偽發出了尖銳而又含淚的嘲笑。因此蘇比的悲慘結局正好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正義無非謊言,幸福不過是空話,罪惡的監獄成了讓人向往的仙境,悲慘的地獄卻成了天堂!在這個社會裏,惡行被放縱,而善良卻被懲罰。該小說的故事短小精悍,情節結構簡單,但人物性格卻鮮明突出,心理活動的刻畫非常成功。細小的內容中包含了深遠的意味,瀆來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麥琪的禮物》講的是德拉想在聖誕節給丈夫吉姆買一件過得去的禮物,但是一周隻有20美元的家庭收入很難實現這個願望,她最後隻得去賣掉自己那頭美麗的、為丈夫所鍾愛的頭發,買了一條素樸淡雅的白金表鏈來匹配丈夫祖傳的懷表。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丈夫吉姆終於回來了,他送給德拉一把嵌著寶石的玳瑁梳子,可是滿頭短發的麥琪已經用不著了。而吉姆也用不著表鏈了,因為他賣掉了懷表買了這套妻子夢寐以求的美麗的梳子

亨利筆下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很少有深奧的思想和勃勃雄心。像《麥琪的禮物》中夫妻雙方深沉的愛戀,不過是用溫情填充愁苦的日子,使得苦澀的歲月裏含蘊著幸福,讓生活有一點細微的光彩。德拉和吉姆的純潔、善良和真誠,正好與資本主義的罪惡、虛偽和凶殘的本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截取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片斷,把人物的身份、言行、心理等特點刻畫得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印象。作品語言簡潔樸素而又幽默風趣,充滿了詼諧機智。小說結尾很有個人特色,常常出人意料,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局”,即直到故事終結才揭示出它的全部意義和人物全部真實的性格,往往帶著“含淚的微笑”。歐·亨利的作品享有極高的聲譽,被改編為各種廣播劇、電視劇。他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被稱為“曼哈頓的桂冠詩人”、“美國的莫泊桑”。西奧多·德萊塞

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年)是20世紀美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繼承了馬克·吐溫的傳統。德萊塞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父親原是德國紡織工人,移居美國後開過紡織廠,後因失火破產。德萊塞兄弟姊妹眾多,家庭充滿“貧窮、失敗和不幸”。父親篤信宗教,在家中專橫跋扈,使孩子們受到很大的精神壓力;母親雖無文化,但溫柔善良,在幼年的德萊塞靈魂裏播下了同情不幸者的種子。

德萊塞從12歲起就當報童和店員,15歲即隻身去芝加哥獨立謀生,當過學徒、司機、雇員,也曾因失業而流浪街頭。1888年因有人賞識其才氣資助他入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深造,一年後輟學。他又在芝加哥底層幹了兩年雜活,接觸了下層社會的民眾,目睹了種種社會不平和黑暗。這種生活遭際,對他一生的創作影響極大,他後來說:“任何形式的社會不幸,都使我感到像肉體上疼痛一樣的悲哀,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去解脫這種貧窮和苦難。”

1892年,他發表了論文《天才的再現》,即被報社聘為正式記者。他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地觀察了社會。同時他還博覽群書,尤其喜歡閱讀巴爾紮克的作品和托馬斯。赫胥黎及斯賓塞的著作,前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後兩人的生物社會學觀點,對他的創作道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方麵相信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理論,一方麵在感情上又深深地同情被壓迫者,這種思想矛盾貫穿他的一生。

德萊塞的文學創作從1900年發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開始,到1945年他逝世,共計45年。他總共發表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集4部,政論集3部,遊記3部,戲劇集2部,傳記2部,詩集1部,把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1900年),寫一位天真美貌的農村姑娘嘉莉到大城市謀生的遭遇。她在芝加哥遇到的是沉重的勞動、貧困、失業和孤獨。為生活所迫,她先與一個推銷員同居,後又成為一位酒店經理的情婦。嘉莉雖然有了金錢和地位,但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品而已,所以仍然感到生活十分空虛。她以追求自我造就的"美國夢"開始,卻以精神上的墮落告終。小說的社會批判傾向鮮明,作者強烈地譴責貧富懸殊的現象、金錢的腐蝕作用、人際關係的冷酷。為此有意多用反襯和對比:一方麵是富人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豪華生活,一方麵是貧民在工廠的繁重勞動、失業工人的悲慘處境。有兩章還專門描寫電車工人大罷工,接觸到勞資間的階級矛盾。但自然主義色彩比較明顯,不少地方表現出作者的生物社會學觀點,強調人生成敗的偶然性,對人物也不作道德評價,嘉莉對喪失貞潔處之泰然,視之為生存競爭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在早期階段,德萊塞還寫了一些堅實有力的短篇小說,如寫對黑人施行私刑的《黑人傑夫》,批評家長專製的《老羅根姆和他的特麗莎》等。他寫大型作品的信心曾一度受挫,直到10年後才發表第二部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這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雖寫的是另一種類型的悲劇,但同樣都是對貧富對立社會的控訴書。女主人公珍妮是工人的女兒,心地純樸而高尚,她不像嘉莉那樣羨慕財富和享受,而隻求出賣勞力幹點粗活以養家糊口。但這點卑微的願望也被殘酷的現實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為了使家庭擺脫困境,她先後委身於參議員白蘭德和投機家萊斯特。前者下不了與她結婚的決心,後者迫於上層社會的輿論壓力而遺棄了她。在貧病交困中,與她相依為命的女兒又夭折了。珍妮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其原因也不單是遭到了兩個男人的玩弄,為強調這一點,作者以這個故事為中心展開了對廣闊社會環境的描寫,真實而細致地展示了下層人民種種悲慘的生活景觀,同時作為對照揭示了資產階級各式奢侈豪華、放蕩無恥的生活,以此說明悲劇的根源在於貧富懸殊的整個美國社會。與嘉莉相比,珍妮在精神上始終沒有墮落,在道德上是清白的,所以她的命運能引起讀者更大的同情,相應地小說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力度也更強。把一個工人的女兒作為悲劇性的正麵人物來刻畫,這在以往的美國文學中是少見的。

從1912年開始寫作的《欲望三部曲》,在德萊塞的整個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金融家》(1912)、《巨人》(1914)、《斯多噶》(1947)三部長篇小說構成。作家沒有寫完《斯多噶》,他去世後,由其妻海倫補完了最後一節。三部曲是壟斷資產者的發家史,描寫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攫取財富和權力的過程,客觀上揭示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展到矛盾加劇的曆史。為創作這套巨著,作者搜集了芝加哥投機金融家葉科斯的大量材料,以此為原型塑造了金融資本家柯柏烏的形象。

作品以這個百萬富翁的一生為主線,以費城、芝加哥、紐約、倫敦等幾個大城市為主要舞台,用大量生動的細節和逼真的畫麵,對壟斷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出版、道德等各個領域的黑暗內幕作了全景式的暴露。對金融大資產者的海盜式本性和靈魂作了真實而深刻的寫照。柯柏烏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大資產者典型。他從一個掮客發跡而成為商人,成為資本家以至金融巨頭,一生的道路上充滿血汙和不義;他不擇手段,根本不知法律、倫理為何物。在他飛黃騰達之時,其權力之大,竟能左右政界和整個社會。作者沒有把這樣一個人物簡單化,也寫出了他的膽略、才幹、剛毅和精明,以及有時也會擺出的仁慈麵相。

小說還接觸到資本與政治的關係,深刻揭露了金錢左右美國國會、政府、法院的現實及兩黨政治“民主”的虛偽性。小說多側麵地暴露社會現實的黑暗,無情地抨擊了壟斷資產者巧取豪奪的邪惡,具有史詩般的氣魄。但作者仍受生物社會學影響,把資產者不義的行徑僅僅看成是受其本能即“欲望”所支配的;同時作者當時為尼采思想所吸引,在作品中也流露出對“強者”不加區別的讚賞態度。

《天才》(1915)也是德萊塞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的表層意義是表現藝術家與公眾的矛盾,以及情欲與藝術創作力的衝突,但深層意義在於提出了藝術在美國社會中的命運問題,揭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金錢對於藝術的腐蝕、摧殘作用。主人公尤金·威特拉原是一位正直而有才能的青年畫家,初期作品具有忠實於生活、批判腐朽的進步傾向,廣大觀眾讚之為“富有生氣、無所畏懼”。但他卻遭到趣味庸俗而又偽善的資產階級“公眾”的誹謗和圍攻,後來,尤金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腐蝕下,屈服於生活壓力和物質引誘,為迎合資產階級而去創作庸俗的商品畫之類。他有錢了,靈魂卻墮落了,成了市儈和淫棍,終至身敗名裂、精神崩潰。他的天才終於被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