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有三個法力高強的徒弟,孫悟空更是一個筋鬥翻十萬八千裏,為什麼不直接將他帶過去呢?書中這樣寫道:

三藏道:“你三個計較,著那個馱我過去罷。”行者道:“八戒馱得。”八戒道:“不好馱。若是馱著騰雲,三尺也不能離地。常言道,背凡人重若丘山。若是馱著負水,轉連我墜下水去了。”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神化虛構問題,而是涉及本書主旨的關鍵問題。從玄奘西天取經的真實故事可見,要取得真經,必須要經過重重磨難,在小說中是要經過八十一難才能成功的。正如電視劇的主題歌唱的那樣,要有“敢問路在何方”的探索精神,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寫唐僧敢於曆盡艱險的故事,更在於鼓勵更多的讀者以他為榜樣,不怕艱難險阻,為真理永遠執著向前。如果直接帶著唐僧飛到西天去,就失去這樣的教育意義了。

35《西遊記》開篇寫孫悟空從石頭裏蹦出來,孫悟空真的不是父母所生的嗎?

《西遊記》的第一回這樣描寫孫悟空的出生:

那山(即花果山)頂上有一塊仙石……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衝鬥府。

我們知道,這隻是神話故事的情節,現實中是沒有的,是作者在文學創作時運用的藝術手法。問題的關鍵是作者為什麼要設置孫悟空不由父母生育,而是從石卵中降生的情節?又為什麼偏偏是從石卵中蹦出,而不是從土裏冒出,或者從水中遊上來呢?

孫悟空在中國文化裏是一個自由與英雄的象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父母在,不遠遊”的孝道,如果孫悟空由父母所生,他就不會安心地跟隨唐僧去西天了,在與妖魔鬼怪作殊死搏鬥的時候,也就會有牽絆,會有後顧之憂,他就不能放肆地大鬧天宮,也不能放開手腳與妖怪們戰鬥得痛快淋漓。總之,他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需要絕對的思想單純、情感專一與行動自由,需要赤條條地來去無牽掛。

如果一旦有了羈絆,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他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是唐僧解放了他,唐僧相當於是他的再生父母,他欠下了唐僧一筆再生的債,猶如欠了父母的生養之債一樣。孫悟空沒做唐僧的徒弟之前,本事特別大,可以說地下天上都無人能敵,可做了唐僧的徒弟之後,幹起仗來就拖泥帶水了,打白骨精也打得很不痛快。為什麼呢?因為有了唐僧的緊箍咒。

為什麼孫悟空不樂意接受唐僧的緊箍咒,卻又要死心塌地護送他去西天呢?就拿孫悟空的好朋友哪吒來說吧,他曾一度痛恨父親,但是,當自己惹了禍後,卻要去求龍王爺不去追究他父母的責任,還甘願為父母“剔骨還肉”。做兒女的不能給父母帶來一點兒憂患。對生性放誕的孫悟空來說,有唐僧這個再生父母,就要服從於他的約束了,如果還有一對親生父母,他是絕對不可能護送唐僧去西天了,也就沒有了《西遊記》這本書了。

為什麼孫悟空一定要從石卵中蹦出來呢?因為,石頭給人以硬邦邦不通人理的感覺,但石頭之愚又是一種大智若愚。孫悟空扮演了一個叛逆者與降魔英雄的角色,非要石頭一樣的硬氣不可,如果虛構他從水中冒出,那就太柔弱了,不符合他好戰的性格。更何況,猴子生活在花果山,有山就多石,這也順理成章了。如果虛構他是從土裏鑽出來的,就不是花果山的齊天大聖,而成了他瞧不起的“土地老兒”了。

36元曲是元朝最流行的音樂,它是怎麼演唱的呢?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學樣式是元曲。曲,顧名思義,寫出來是為了唱的。那麼,古人是怎麼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戲曲兩種。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隻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數。所謂一支曲子,就是在一個曲牌下的曲詞,所謂多支曲子,則是在同一宮調下,多個曲牌下的曲詞,有多少個曲牌,就說有多少支曲子。曲牌規定曲詞的創作格律,宮調規定曲子的演唱調式。散曲是一種獨立存在的詩歌體裁,隻適合於清唱表演。元曲中的戲曲就是雜劇,是舞台戲劇的一種。

雜劇與散曲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裏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後者隻是單純的抒情詩歌。雜劇的一般規製為“四折一楔子”,這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構形式。“一折”相當於現代所說的“一幕”,“楔子”是全劇演出之前,或者折與折之間,一般由小醜演員出來介紹劇情,或者做滑稽動作、說俏皮話,以填補幕布之後換景時的空白。少數作品也有一本分為五折或六折的,還有用兩個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戲,個別情節過長的戲,可寫成多本,如王實甫的《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很像現代的連續劇。一本戲隻有一位主角有唱詞,由男主角(角色名叫正末)或女主角(角色名叫正旦)一個人歌唱,前者叫末本戲,後者叫旦本戲,其他配角一般隻有台詞。

元雜劇標誌著我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對角色的分類十分清楚,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其他旦角是次要的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衝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其他末角是次要的男演員。淨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以外的其他演員。此外,還有孤(當官的角色)、駕(做皇帝的角色)、卜兒(扮老婦人)、徠兒(扮小仆人)、細酸(扮讀書人)等。

劇本裏還為演員的演出標明了“賓白”與“科介”。賓白相當於現代戲曲中的道白或說白,也叫台詞。賓白包括兩種類型,“賓”是兩人或多人的對白,“白”是一個人的獨白,也就是自言自語。科介也稱科範、科、介,指演唱、賓白以外的表演說明,一是人物的動作說明,二是人物表情的說明,三是表示武打動作,四是指劇中穿插的歌舞動作等。

說簡單一點,元曲中的散曲就像現代舞台上的獨唱,雜劇則像劇院裏的歌劇表演,各自的唱法與表演都有一套特殊的規定。

37北宋時期的流行歌王是誰?

宋朝人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餘仕丹徒,嚐見一西夏歸朝官雲:‘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意思是說,柳永非常擅長寫歌詞,那些專業的音樂製作人創作出新曲子後,一定要請柳永去填詞。於是,柳永的詞在民間四處流傳,隻要有人煙的地方,總能聽到有人在唱柳永寫的歌。

從上麵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北宋詞人柳永堪稱那個時期的流行歌王。這很像現在周傑倫或者李宇春等歌星的歌,走到哪裏都能聽得到。不過,現代的歌星未必人人都會寫詞,而柳永是專注並擅長於寫詞,卻不唱。

據南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相傳柳永的詞一度流傳到了北方女真族,喜歡文學的完顏亮讀完柳永的《望海潮》後,極為稱讚柳永對杭州的描寫,對江南的“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繁華與美麗豔羨不已,“遂起投鞭渡江之誌”。於是,征調各路軍兵南征,一路燒殺擄掠,直到長江北岸。要不是因為在瓜洲渡江時發生了內亂,完顏亮死在部下手中,整個宋帝國也許早已灰飛煙滅。柳永在寫《望海潮》時,不可能想到他的詞句會給自己的祖國帶來這麼大的災難,但是,這客觀上說明了他的詞句所具有的巨大魅力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