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人們常用“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來贈緬友人,原作者李之儀將如此深情詩句寫給誰呢?
李之儀在《卜算子·我住長江頭》中寫道:“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這首詞是李之儀在晚年時向他的女友表達自己傾慕之情的作品。全詞以長江水為線索,把自己對女友傾慕的感情寄托在滔滔長江水之中,寫出了作者的相思之情以及與戀人的離別之恨,也表達了作者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情懷。開頭寫兩人各在一方相隔千裏,喻相逢之難,見相思之深,猶如流水滔滔不絕,表現了思戀之久。“共飲一江水”字淺意深,以水貫通兩地,以水溝通兩心;融情於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樣綿長不絕。虛的心靈與實的事物合二為一。全詞如一首情意綿綿的戀歌,以長江之水起興,抒戀情,構思新穎,比喻巧妙,明白如話,處處有江水,又處處有深情,質樸清新中又顯得曲折委婉,含蓄深沉。這不是單單隻有高超的藝術技巧就能達到的,它必須有作者發自內心的真切情感不可。
這樣的深情是李之儀傾訴給誰的呢?據考證,李之儀五十七歲時被貶至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妻子兒女五人相繼染病亡故,自己也差點染病死去,當時景況極為悲慘。
一日,他乘船遊覽,剛上岸,忽聽一陣曼妙的琴聲隨江風飄蕩過來。這琴聲來自姑溪河邊的一艘畫舫,李之儀走近畫舫,坐在岸邊,靜靜聆聽。那是一位女子在彈唱,彈奏的是一首古曲《履霜操》。李之儀聽得神清氣爽,快意之極。這名女子叫楊姝,她得知眼前這位老者就是著名的詞人李之儀時,萬分崇敬。此後,李之儀常來聽楊姝彈唱,有時楊姝自己編曲,李之儀填詞。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楊姝在彈奏一首新編的曲子時,李之儀聽得心潮洶湧,提筆便寫下了這首《卜算子》,後來便成了曆代傳誦的名作。《卜算子》一唱開,人人喜愛。當塗縣誌記載,李之儀在當塗自被貶到去世,時間長達二十年,其間,與楊姝育有一子二女。
32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她的作品中數十次用到“瘦”這個字,她是不是在瘋狂減肥?
據不完全統計,李清照在她的詩詞作品中,用“瘦”字的句子多達四五十句。如:
《鳳凰台上憶吹簫》: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
李清照生活在距我們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我們至今無法查據她是否刻意減過肥,也無法清晰地近距離觀賞她的姿容是雍容還是清瘦,但根據她在詩詞作品中大量運用“瘦”這個字,似乎可以確定,她也許真的身型很瘦。當然也未必真是如此,因為,詩歌一般不寫實,而是以“寫意”為主。寫意是詩歌創作的突然特點,也就是說,寫進作品中的形象,一般不能按實情去理解,隻能通過所寫的意象抽象地去賞析,就像“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一樣,坐船而行,能一日千裏嗎?這不過是詩人李白覺得順流而下,那船真是快如飛,便誇張地這樣說而已。那麼,李清照的“瘦”也就未必是身型瘦,但她反反複複地這樣說一定有原因。
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婚前生活十分優裕,婚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恩愛,愛情生活其樂融融。自從金人占領中原之後,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再加上丈夫趙明誠病逝,這些給她帶來沉重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逃亡途中,行至烏江時,聯想到了在被劉邦四麵楚歌的包圍中自刎而死的項羽,便寫下了有名的《夏日絕句》。
李清照積極主張北伐收複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統治者腐朽無能,不思抗金,隻顧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這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經曆了國破家亡夫喪的李清照,在晚年,還殫精竭慮地編撰了《金石錄》,完成了丈夫生前未竟的遺願。
我們無從一睹多年背井離鄉的李清照,其身型是否被生活壓得“人比黃花瘦”,但是,從她一生的經曆與後期作品中不難想象,無依無靠的她,呼告無門的她,貧困憂苦的她,在流徙漂泊中,那顆被煎熬的心已不是“瘦”能夠形容的了。最後,懷著一顆殘損得不知成什麼樣子的心,寂寞地死在異鄉江南時是多麼的悲慘,這真如她在《聲聲慢》裏寫的那樣“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33“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商女”是商人的女兒嗎?
“商女”一詞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詩《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此後,“商女”一詞經常被人引用。如王安石在《桂枝香》中寫道“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裏的“商女”是指歌女。
在唐朝時,歌女稱歌伎、女伶,也通稱“秋娘”或“秋女”。如中唐詩人白居易作品《琵琶行》中有:“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其中的“秋娘”就是指歌女。那麼“秋娘”何以又被稱為“商女”呢?
如果把“商女”之“商”理解為“經商”或“商人”,那麼,這個意思的“商”是怎麼來的呢?通常的解釋說,周朝建立後,原來商朝的商族人,由統治者一下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生活質量一落千丈。商族人為了能過上好日子,紛紛開始做起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便認為,商族人就是經商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簡稱商族人為“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至今。如果這樣理解,似乎把以賣唱為生的歌女稱“商女”也還能說得過去。
但是,還有另一種解釋,似乎更為恰當。
我國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四季“春、夏、秋、冬”相配,因為商音的特點是淒厲,這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因此以商音配秋季,稱為“商秋”。古代把“商”與“秋”相匹配比較多見,如商信、商風、商吹都指秋風,商日即指秋天,商序、商素即指秋季,商意、商氣即指秋意、秋氣,商雲即指秋雲,商暮即指秋末。當然“商女”即指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了。
34《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一個筋鬥就翻十萬八千裏,為什麼他不把唐僧直接送到西天去呢?
《西遊記》小說裏所說的西天,指的是古天竺國(即現在的印度),因為古代缺少地理知識,中國人以為印度國已經是在天的最西邊了,所以叫天竺國為西天。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8世紀,一共有一百六十多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這些高僧離開中國,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天竺求經,平安返回來的隻有四十二人,大多數人都死在了異域他鄉。
《西遊記》雖然是神化小說,但它是根據初唐時期玄奘去西天取經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曆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擔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為中國的佛教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