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古典文學中“傳奇”是兩種文學體裁,是哪兩種呢?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傳奇”分別是唐代的傳奇小說和明清時期的傳奇戲劇。
為什麼唐代小說不直稱小說而要稱傳奇呢?這得從“小說”這個概念的發展演化說起。“小說”一詞最先出現在《莊子·外物篇》裏:“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意思是說,想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來求取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這裏的“小說”指的是“浮誇的言論”。東漢桓譚在《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他認為小說就是瑣碎、零亂的俗言小語。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寫道:“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在班固看來,小說是稗官從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搜集來的小知、小道。以上種種,都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說”。
中國古典小說究竟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一、《孟子》《莊子》《韓非子》等書中有不少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被視為小說的萌芽;二、《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誌》等史書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為以後的小說提供了敘事經驗,被視為小說的發展;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和幹寶的《搜神記》等記載一些軼事、掌故,被視為小說的雛形。隋唐時期被視為小說的成熟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傳奇故事,“傳”有傳說的意思,強調了故事的虛構性;“奇”指奇異事跡,強調了情節的曲折跌宕。雖然沒有“小說”之名,但這與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概念很相近了。
唐代小說被稱為“傳奇”,一種說法是來自中唐元稹所寫的戀愛故事《傳奇》,一種說法是來自晚唐裴鉶編的小說集《傳奇》。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唐代的傳奇就是中國古代小說成熟的標誌,這是無疑的。
唐傳奇是小說,而明清傳奇則是戲曲劇本了。明清傳奇取唐傳奇“無奇不傳”之意,雖然是舞台藝術,但人物與情節追求唐傳奇的特點,所以,人們把與南曲戲文有著密切的繼承關係的明清戲劇也稱為“傳奇”。
22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寫道“客舍青青柳色新”,為什麼不寫別的樹呢?難道客舍周圍隻栽柳樹?
先來看一首現代歌曲《灞橋柳》中的歌詞:
遮得住淚眼
牽不住手
我人在夢中
心在那別後
歌詞寫“送別”,歌名為《灞橋柳》,這二者怎麼牽扯在一起了呢?原來,在西安(古長安)城東有一條灞水,又名灞河,其上有灞橋。在漢代,灞河兩岸廣植柳樹。從漢代起,人們從長安送別親友去往東都洛陽或是江南等地都要送行過灞橋,並折柳相贈。因“柳”諧音“留”,有留戀不舍之意,希望被送走的親友勿忘長安舊情,能夠速去速回。所以,“灞橋柳”有了“送別”的象征意義,並被曆代詩人引入詩作之中。
“折柳贈別”這個習俗到唐代更為盛行,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折柳之禮”。唐代的人們十分重視這種送別文化,一般身份較高或者文人雅士之流離開長安,都要在灞橋之上行折柳之禮。一時間自長樂門到灞橋這段大道上人們絡繹不絕,都是來送人的。一般女眷送別親人,都是先到達灞橋,靜候離人過橋,然後在河邊折柳相贈,泣訴離別之愁。若是男人送別好友則是在長樂坊先設餞行宴,然後邊走邊送,最後到達灞橋,行“折柳之禮”。於是,折柳贈別成為中國古代詩文中最常見的文化現象之一。
其實,從《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中國贈別詩結下了不解之緣。漢代“折柳贈別”習俗不斷傳播開來,不再隻限於在長安的灞橋,也不一定要有形式,而成為一種意象引入詩詞成為象征。所以,古代的贈別詩,大都會寫到“柳”。這樣看來,王維在送朋友元二西出陽關時,雖然沒有折柳,但以客舍旁的“柳色新”來烘托送別餞行宴勸酒時的離愁與感傷之情,就是源於“折柳贈別”的傳統習俗與文化。到後來,不隻是寫送別的詩詞才寫柳,就是遊子看見他鄉之柳也會生出思鄉之愁,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白居易《青門柳》的“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以及當代詞人劉清蓮《訴衷情·煙柳》中的“依依煙柳挽行舟,鷗鷺逐潮頭”。
23寫作文經常要“推敲”文字,難道推一推、敲一敲,就可以寫出好文章?
“推”在字典裏的意思是手抵物體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動,比如推車,順水推舟;“敲”的意思是打,或擊,如敲邊鼓,旁敲側擊。寫作大師說,在寫作文時,字詞句要嚴謹地推敲,文章才會精彩。這真讓人犯疑,文章難道被推一推或者敲一敲就能寫得精彩嗎?
當然不是!“推敲”可不能隻從字麵去理解它的意思,它和一個典故有關。“推敲”的典故出自唐代詩人賈島和文學家韓愈的一段故事。賈島把詩當作生命:“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他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被稱為“苦吟詩人”。賈島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正琢磨一首新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想把“敲”換成“推”字,又想把“推”換成“敲”字,一時間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反複吟詠,還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當時,代理京城地方長官的韓愈正帶著一班人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韓愈的儀仗隊裏,可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韓愈的侍從便把這個張狂之徒推到韓愈麵前問罪。韓愈也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當他聽說賈島正在為詩句該用“推”還是“敲”犯愁時,一時來了興致,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深夜裏的門‘推’是不能開的,所以隻能用‘敲’。而且,一聲一聲的‘敲’門聲,也能更好地烘托出環境的幽靜。”賈島聽了,欣然接受。於是,韓愈騎馬,賈島騎驢,兩人並排回到韓愈的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此後,“推敲”就用來形容寫作時反複琢磨,反複斟酌。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最初為“春風又到江南岸”。寫完後,王安石覺得“到”字太死板,就提筆把“到”改為“過”字。又覺得“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滿”等。這樣改了十多次,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走出船艙,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突然靈感閃現,最後用上了“綠”字,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了出來。從此“春風又綠江南岸”不但成為千古佳句,還留下了前麵這一段推敲文字的佳話。
24有一種化妝品品牌叫“露華濃”,這是依唐代哪位詩人的詩句命名的?
化妝品“露華濃”其實是從英文名翻譯過來的,它的英文名是Revlon。“露華濃”一詞出自李白《清平調》(其三)中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