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力強弱不同,在對外戰爭中的勝負不同,初盛唐邊塞詩中多昂揚奮發的格調,中唐前期尚有其餘響,而中唐後期及晚唐隻有對昔日盛況的追慕以及對淒涼現實的哀歎。如李頎《古從軍行》“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將蒲桃入漢家”。詩中抒寫了因長期征戰而產生的哀怨和憤懣。
總體來說,邊塞詩是唐詩中思想深刻、想象力豐富、藝術性強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齡、王維、王翰、王之渙、岑參、高適、李益等。
28在古代,文學作品是怎樣發表和傳播的呢?
最早,人們的語言與思想靠口口相傳。從人類開口用語言交流,到用文字記錄,這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曆史。後來即使有了文字與書寫工具,在民間,很大程度上仍然使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因為那時隻有貴族才能讀書學習。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的甲骨文和鍾鼎文,這是文字記錄的開端,由於材料的局限,還難以廣泛傳播。直至殷商時期,能夠掌握運用文字的人在整個國家隻有上層社會的百餘個,這種情形極大地限製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直至竹簡的出現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竹簡也稱簡牘,起源於西周,是戰國至魏晉時代用來書寫的主要材料。竹簡的製作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有切竹、刮青、書寫、鑽孔、編輯等一係列的工序。成語“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勤奮讀書,把“韋”(即用來編輯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許多次了。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有了手抄傳播的可能,才有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得以流傳至今。但詩文寫在竹簡上畢竟是很麻煩的,一般的文稿是難以再抄錄實現廣泛傳播的,更由於竹簡有相當的重量,攜帶很不方便。所以,與竹簡同時並用的有絹綢,但因為材質稀少昂貴,隻有富貴之人才能用得起。
東漢時期有了纖維紙並被廣泛使用,簡牘才逐漸被紙抄本所代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完全取代了簡牘甚至絹綢,手抄傳播廣泛應用。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使得我國古代文學得到空前的發展繁榮,相關書籍的傳播速度加快,數量加大。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使個人著作和藏書量大大增多。
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成語“長篇累牘”“人手一冊”中的“牘”“冊”,本義都是指竹簡,而“魚傳尺素”“握素披黃”中的“素”就是指用來書寫的絹綢。
29要想詩歌連不識字的老奶奶也能聽懂,應該向唐代哪位詩人學習?
在唐代有一位詩人,他寫的詩,不僅文人一讀就懂,就是讀給不識字的老奶奶,也能聽得明明白白。這位詩人的詩具有淺顯易懂的特點,他是誰呢?
他就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歲時就開始學寫詩,九歲時就懂得聲韻。二十歲以後,讀書學習更加勤奮。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寫自己“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意思是白天學辭賦,晚上讀經史,間隙的時間學習詩歌,沒有閑暇休息的時間。他讀書、背書到口舌生瘡,寫詩作賦到手肘起繭。白居易初到長安時,把詩卷送給名士顧況去審閱,顧況起初瞧不起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但看到詩卷上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如此的平白,卻又那麼的富有詩意,便肅然起敬,連連稱讚,從此,白居易聲名大振。
白居易能寫出令名士驚歎的篇章不是偶然的,他作詩不僅勤奮,而且創作態度非常嚴肅,一直追求平白淺顯的詩風。他在《詩解》中寫道:“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情性。”意思是說自己每天堅持創作詩歌,並不是貪圖名氣和聲譽;經常修改以前寫的詩句,是因為這是一種樂趣,可以陶冶性情。他把精益求精的過程當作是一種藝術享受。北宋詩人張耒見到過白居易的詩稿,上麵滿是塗改的痕跡;有些詩稿,幾乎改得麵目全非。他不但自己改,還寫信給詩友元稹,約他共同討論,痛加刪削,以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宋人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意思是說,白居易每作一詩,先讀給一位老婆婆聽,讀完便問:“聽懂了嗎?”老婆婆說“懂了”,他就抄在詩稿本上;如果說“沒懂”,就要立即修改或重作。淺白的詩風讓白居易獲得了更廣大的讀者。
30如果在蘇東坡時代就有互聯網的話,他肯定是“微博達人”,為什麼?
蘇東坡的《東坡誌林》一書談天說地,其灑脫豪放的性格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在為蘇東坡的奇情逸誌歎服的同時,發現他在書中所寫的文字,大都是隨手記下來的幾十個字,最多百十來字,都很短小。從內容上看,從朝廷政治到地方民生,從夢裏作詩到神仙鬼怪,從養生到樂死,無所不包,無所不及。蘇東坡的學生黃山穀在談到《東坡誌林》中這些既短小又富有激情的文字的由來時說,蘇東坡突發靈感或偶有所感,都會隨手記下來。這就像如今的網民們利用電腦或手機寫微博,寫完就通過互聯網發表在私人的微博上,實現與網友共享的目的。隻是,蘇東坡那時沒有電腦、手機和互聯網,隻能把偶感寫在紙上。
如今,有人把《東坡誌林》稱為蘇東坡的微博。《記承天寺夜遊》這則微博寫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以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是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的時候寫的,他沒有寫自己的失意與困厄,卻把月夜不眠,去找朋友一起乘月遊承天寺的悠閑與快樂記錄下來。寥寥八十二字,寫盡了蘇軾的豁達灑脫。
蘇東坡到哪裏都愛寫一段。遊沙湖作詩:“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遊廬山作詩:“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無論誰人,隻要拿到蘇東坡的詩文,立即就會傳抄起來,一時遍及大江南北,這好比是博文與無數網友共享。傳說,宋神宗進膳時舉箸如停住不動,那一定是在看東坡妙文。
蘇東坡雖遭貶謫,但他是個性情豁達的樂天派。《東坡誌林》中隨手記下來的千奇百怪、妙語連珠的“博文”,或許會讓現在互聯網上眾多口水微博主人備感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