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在賀之章的推舉下被召至長安做官。他因詩才過人享有盛名,進了朝廷,唐玄宗不但親自接見,還設宴招待他。一天,唐玄宗騎著心愛的照夜白馬,楊貴妃則乘著小轎,一同到沉香亭品賞牡丹。同行樂師李龜年看到唐玄宗與楊玉環興致盎然地在賞花,便令他那班梨園弟子拿出樂器,準備奏樂吟唱為皇上與貴妃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愛妃,哪能還聽這些陳詞舊曲呢?”於是急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作新詞。
李白應召進宮後,下筆如飛,一揮而就,在金花箋上寫了三首《清平調》詩送上,其中一首的前兩句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兩句詩把楊貴妃的衣服寫成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麵容。“想”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楊貴妃的衣裳,見花而想到楊貴妃的容貌,也可以說把她的衣裳想象為雲,把她的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楊貴妃的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嬌豔,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施給貴妃的恩澤,使花容人麵更見精神。
25“杜甫很忙”純屬搞笑,作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呢?
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一組“杜甫很忙”的圖。杜甫的一張圖片被加上了各種塗鴉,有端著狙擊槍的,有開著坦克的,有戴著墨鏡騎電動車的,有騎著自行車的,有吃著洋快餐的,有打籃球的,有切西瓜吃的……這組圖片讓已經享有一千二百多年盛名的“詩聖”杜甫,以另一種形式成了“微博紅人”。
其實,杜甫的一生很辛酸。
杜甫從小下苦功讀書,十四五歲時就因詩文嶄露頭角,但他的文才並沒有讓他的一生順風順水,因為他生在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杜甫曾兩次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實現報國理想,可是朝中奸臣掌權,丞相李林甫怕讀書人當了官對他不利,就欺騙唐玄宗說應考的人沒有一個夠格的。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好不容易被封了一個官職,沒多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杜甫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裏。杜甫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百姓忍辱負重參軍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一組不朽的史詩——“三吏三別”。
戰亂中的杜甫已經窮得衣不蔽體,他主動找到逃離京都的唐肅宗求職,唐肅宗對他長途跋涉投奔朝廷非常讚賞,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可不久他就被權貴排擠陷害,被貶出朝廷。杜甫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便帶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幫助,才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造了一座茅屋(即“杜甫草堂”),在那裏過了將近四年的隱居生活。有一個秋天的下午,大風怒號,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現了他的民生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讚歎不已!
又一次陷入困境中的杜甫,得到嚴武將軍的關照,在軍幕下做起了參謀,可是,嚴將軍不幸病逝,這讓杜甫再次陷入困境。杜甫不得不帶家人乘船東下到達雲安,又因病不能前進,直到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在夔州居住的近兩年中,瘧疾、肺病、風痹等不斷纏繞他,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壞。他本想北歸洛陽,又因河南兵亂不能成行。杜甫生活的最後兩年,居無定所,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唐朝大曆五年(770)冬,杜甫死於湘江上的船中,終年五十九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大半生漂泊遊蕩,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有保障,他一生追求理想,卻至死沒有實現。他一生寫了一千四百多首詩,內容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譽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和差不多同一時代的李白齊名,世稱“李杜”。這也許是他一生的安慰。
26為什麼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杜甫卻說生男不如生女好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男尊女卑”思想的形成過程。
在遠古母係氏族社會,因食物主要靠婦女采集,婦女居於支配地位。到了父係氏族社會,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在生產及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男尊女卑意識開始萌生。黃帝時期至周朝,宗法社會形成,男子從屬於家族,女子從屬於男子。東周以後,貴族階級實行一夫多妻製,到了春秋,儒家的禮教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規定和限製。東漢女學者班昭所著的《女誡》係統地列出女子的行為綱常,體現妻子從屬於丈夫的道理。直到如今,男尊女卑的意識仍然在一些人思想中殘存。
可是,杜甫卻在自己的作品《兵車行》中寫到“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確實出人意料:他為什麼會在人人都信奉“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發出這樣的悲歎呢?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為擴邊頻繁征戰。朝廷大舉征兵,補給兵力。《資治通鑒》裏記載,楊國忠(時任宰相)派遣禦史官到處抓人入伍,把抓到的人用枷鎖押解到軍營充軍,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場麵淒慘。
杜甫把這一曆史鏡頭寫進了《兵車行》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在控訴丁壯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邊庭流血成海水”,這是在控訴千百萬戰士戰死沙場;“千村萬落生荊杞”,這是在控訴因男丁充軍,全國一片凋敝;“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是在控訴百姓連生計都不保,卻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這是在控訴戰死沙場的將士們沒有人收屍,都做了野鬼。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生個女兒,好歹還可以嫁給近鄰;生個兒子,隻能被征去沙場,戰死荒野做野鬼。在這裏,生兒生女“好”與“不好”,標準隻有一個,那就是能否活下來。這種異樣的心態,揭示了朝廷發動長期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莫大災難與痛苦,是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控訴。
27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那些大漠風景,在唐代詩人筆下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射雕英雄傳》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這時雖是十月天時,但北國奇寒,這一日竟滿天灑下雪花,黃沙莽莽,無處可避風雪。三百餘人排成一列,在廣漠無垠的原野上行進。正行之間,突然北方傳來隱隱喊聲,塵土飛揚中隻見萬馬奔騰,無數兵馬急衝而來。
看後似乎感覺到,大漠邊塞刺骨的雪寒與撲麵的風沙,就是為戰爭而存在,為英雄而存在的。那種壯麗、陽剛之美,令人感到一種向上的生命力。不隻是《射雕英雄傳》的作者金庸對大漠這種壯美有著不解的情結,曆來不少詩人騷客也有如此情結,尤其在詩歌最為興盛的唐代,幾乎每位詩人都寫過“邊塞詩”,總量有兩千多首,是各代邊塞詩的總和。
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艱辛的詩為邊塞詩。這類詩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如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以描寫戍邊將士的鄉愁,或家中思婦對戍邊丈夫的思念,前者如李白的《關山月》“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後者如陸龜蒙《孤燭怨》“坐想鼓鼙聲,寸心攢百箭”;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如駱賓王《軍中行路難》“陰山苦霧埋高壘,交河孤月照連營”;可以宣泄對朝廷擴邊的不滿,如張說《巡邊在河北作》“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征戰發如絲”;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可以驚歎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前者如嚴武《軍城秋早》“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後者如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裏社,簫鼓賽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