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國的RAP音樂風靡全球,其實中國古代就已經有RAP了,它的發明者是誰呢?
一般地說,RAP是美國黑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街頭文化的主要表現。這種音樂通常是指唱歌的人用口語化的節奏在器樂的伴奏下來講述一個故事,從而表達某一種思想感情。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在80年代到90年代成為世界最風行和最具影響力的流行音樂形式之一。
可是,中國國學研究者認為,現在流行的說唱音樂RAP,發明者不是美國的黑人,而是生活在中國兩千多年前戰國末年的荀況。如果翻開他的著作《荀子》,其中的《成相篇》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倒不單純是為了想製造驚世駭俗的新聞。
荀況,戰國末年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人們尊稱他為荀子。《荀子》是荀況的學術著作,全書共三十二篇。他的文章往往一氣嗬成,文辭優美流暢,語言鏗鏘激越,氣勢恢宏壯闊,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並且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
讓我們來看他的《成相篇》。“相”是一種打擊樂器,“成相”是流行在荀況所生活的時代的一種民間歌謠,表演者在“相”的節奏的伴奏中,邊說邊唱,形式完全與現代流行的RAP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荀況寫《成相篇》不是為了娛樂,而是因為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就借用這種民間的通俗歌謠,把自己的治國理論唱出來,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成相篇》句式分兩種,一是三字起的句式,節奏大致是“3+3+7(或9或11或13)”,二是四字起的句式,節奏大致是“4+7(或8)”,全篇五句押一個韻,至今誦讀起來仍節奏清晰明快。這裏試舉兩組句子為例: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禮製與法令,禮使君子修身,法使百姓生活安寧。崇尚美德慎用刑法,國家得到治理天下就會太平。
聽之經,明其請,參伍明謹施賞刑。顯者必得,隱者複顯民反誠。
意思是辦理案件的關鍵,要明察秋毫,知曉國情民願,錯綜複雜的情況辨析明確,謹慎施行賞罰。明擺著的事情必須做出實效,隱情要查明讓百姓歸心講誠信。
第一組的句子是“3+3+7”式和“4+7”式,押的是“經”“刑”“寧”“平”的韻,第二組的句子也是“3+3+7”式和“4+7”式,押的是“經”“請”“刑”“誠”的韻。雖然現在沒有了“相”這樣的打擊樂器來伴奏,但完全可以按現在流行的RAP演唱方式來說唱《成相篇》全文,效果未必不及現代流行的RAP作品。
這樣看來,荀況早在戰國末年就創作出了這麼典型的RAP說唱作品,這比美國黑人創作的RAP作品早了兩千多年。
12文學作品裏經常提到斑竹或湘妃竹,它們和湘妃有什麼關係呢?
斑竹是竹子的一種,因為它的稈和分枝上都有紫褐色的斑點,就像點點的淚痕,因此而得名。據傳說,斑竹上的紫褐色斑點是湘妃的淚痕。
原來,在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古老而淒美的傳說。舜帝聽說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裏,經常到湘江裏戲水作樂,弄得洪水暴漲,莊稼被衝毀,房屋被衝塌,老百姓叫苦連天。舜帝於是動身前往南方,決心幫助百姓消滅惡龍。舜帝一去多年,音訊全無。
舜帝有兩個愛妃,一個叫女英,一個叫娥皇。娥皇和女英非常牽掛丈夫,於是兩人拔山涉水,前往南方尋找丈夫。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叫蒼梧的地方。那裏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殼疊成的高大墳墓,她們感到十分驚異,就問當地百姓這是誰的墳墓,鄉親告訴她們說,這是舜帝的墳墓。
聽到噩耗,女英和娥皇悲痛欲絕,撫竹痛哭,足足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腫了,把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幹了,後來,眼睛流出的是殷紅的血滴,血淚一點點灑在竹稈上,風幹後,就成了累累的褐色斑痕。血淚都流盡之後,女英、娥皇便投入湘水,雙雙為丈夫殉身,後人尊奉她倆為“湘夫人”,也稱“湘妃”。所以,就把沾有她們血淚斑痕的竹子叫作“湘妃竹”。
在古典詩詞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了“湘妃竹”這個典故。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瀟湘神》一詩中寫道:“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用斑竹上的淚痕點點來抒發相思情。唐代另一詩人劉長卿也寫過《斑竹》一詩:“蒼梧千載後,斑竹對湘沅。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這是用詩歌的形式在向後人講述關於湘妃竹的傳說。在《紅樓夢》第八十四回,也有“林黛玉淚灑湘妃竹”的內容。
13古代民歌是怎麼留傳到現在,讓我們也能欣賞到的呢?
民歌,顧名思義是平民百姓唱的歌,它來自平民百姓的勞動生活,是通過集體不斷加工完善而成的。所以,它屬於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有很強的地域性。比如,在《詩經》的“風”中,就分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今天在民族歌曲演唱中,也會有不同地方的民歌,如陝北的“信天遊”,甘肅、青海、寧夏的“花兒”,內蒙西部的“爬山調”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等。
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為了勞動生產的需要,喊出號子,這就是最原始的民歌,而這種最原始的民歌產生時,是沒有文字的,根本無法記載,即使後來有了文字,也隻有貴族才能讀書學習,普通百姓根本不識字也不會書寫,那麼,這些民歌是怎樣留傳下來的呢?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的民歌“國風”是怎樣收入《詩經》的呢?有兩個途徑,一是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了解各諸侯國的民情,從朝廷派人到各地,一邊考察一邊收集,這就有了在朝廷把各地民歌彙總的機會,另一條途徑是各諸侯國在向朝廷遞交屬地民情民俗等方麵的材料時,也可能將本國民歌抄送給朝廷。不過,無論是采集而來的還是抄送而來的民歌,往往是粗俗淺陋的,朝廷會安排專人進行整理與加工。比如,傳說孔子就參與了《詩經》的整理修改工作,最後結成集子,再下發到各地。於是,此地的民歌就可能傳到彼地,超越了地域的限製。西漢末年的劉向,也曾將先秦時期楚國的民歌收集整理成了民歌集《楚辭》。既然有了文字的記錄,當然也就有了在時間上長久留傳的可能。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朝廷設立了專門管理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這一舉動就是國家有意識收集和保存民歌的行為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大規模擴建樂府,從民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後人把這類詩歌統稱為“樂府詩”。目前保存樂府詩最完備的總集為宋朝郭茂倩輯錄的《樂府詩集》,收集了從傳說中的陶唐氏時期的作品到五代時的歌謠與樂府,共計100卷。《樂府詩集》將樂府詩大體以民歌的內容、創作的時間、演唱的場合、演唱的方式等為標準,分成了12個專集。這很像我們現在的音樂製作公司製作的一張張專集,隻是那時還隻能用文字記錄在紙帛上,不可能有MV碟片,也不可能有CD和DVD,但有了文字輯錄,就能夠世代留傳下來了。
14《詩經》原來叫《詩》或《詩三百》,為什麼現在叫《詩經》呢?
通常所說的《詩經》,全書收集了周朝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共305篇。《詩經》的每篇作品都是沒有作者的,那它們是怎麼來的呢?
班固的《漢書·食貨誌》上記載,周朝在農閑的時候,朝廷會派出專門的采詩官,到全國各地采集民歌,由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周天子看,目的是為了解民情。據說,最先搜集的詩有三千多篇,那時稱“詩”。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對三千多篇詩做過再刪選整理,成為後世所見的305篇的定本,所以,在《論語》中,孔子多次稱“詩”為“詩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