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竹林七賢”是魏晉時代的七位名士,他們為什麼單與“竹林”有緣,而不是“鬆林”或別的什麼林?

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七人,後世稱為“竹林七賢”。為什麼要稱他們為“竹林七賢”,而不是“鬆林七賢”“楓林七賢”或別的什麼呢?

漢末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的時代。魏帝曹睿死後,朝廷危機重重,司馬氏集團和曹氏集團奪皇位的爭鬥已暗中湧動。七位名士為了躲避這場遲早都會到來的腥風血雨,常常聚集在一起開懷暢飲、放歌長嘯、撫琴賦詩、談玄論道,他們的生活看似過得瀟灑飄逸,實則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抗議當時黑暗的政治。他們的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為主。

西晉後期開始有了“竹林七賢”之說,但這一稱謂在西晉時期並沒有得到廣泛流傳。到了東晉,“竹林七賢”之稱才廣為流行。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中說,嵇康與阮籍、山濤、向秀等很友好,常共遊於竹林,號為七賢。現代學者陳寅恪卻認為,“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東晉之初,因印度佛教的傳入,人們便取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竹林精舍”中的“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即成為“竹林七賢”。但更多研究者認為,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與山陽的地理特點和竹林的象征意義不無關係。竹子寒風中不變終身氣節,其品質可與君子相比,是“歲寒三友”鬆、竹、梅之一。嵇康在其隱居地種植了竹林,這是他出於對竹子象征意義的認同。阮籍等人與嵇康暢遊於竹林,說明他們對竹林象征意義也是心有靈犀的。

“竹林七賢”的人生態度和處世方式,曾經令許多人不滿。批評者有之,指責者有之,攻擊者亦有之,但竹林名士風流卻愈煽愈熾,流及百代之後,並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隻要一提及魏晉,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竹林七賢”,想起他們的人生態度和處世方式,想起那個時代的名士風流。

19《世說新語》叫“誌人”小說,《搜神記》叫“誌怪”小說,哪一本中的故事更精彩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這兩本書。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時期的一部筆記體小說集,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原八卷,傳到今天的有三卷,共一千多則故事,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每則故事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世說新語》有著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點。《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唐代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代王讜的《唐語林》,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割席分坐》《身無長物》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還有許多被廣泛應用的成語也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幹寶,全書共二十卷,有四百多個故事。作者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所以《搜神記》中所講的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思想。文章想象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鬼神信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搜神記》是我國鬼神傳統故事集大成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有神仙術士的變幻,有精靈物怪的神異,有妖祥卜夢的感應,有佛道信仰的因果報應,還有人神、人鬼的交往戀愛,等等。其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西漢時期流傳下來的曆史神話傳說和魏晉時期的民間故事,優美動人,深受人們喜愛。《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鬆齡的《聊齋誌異》,神話戲劇《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係。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六朝小說內容為“搜奇記逸”,在表現上處於“粗陳梗概”的階段。所謂“搜奇記逸”,就是搜集奇聞、記載逸事。《搜神記》屬於前者,《世說新語》則是後者的代表。沒有六朝小說,也不可能有唐代的傳奇,所以《搜神記》和《世說新語》在我國小說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麼看來,倒是無從判定《世說新語》和《搜神記》的優劣了,如果細細地去閱讀,會發現它們各有各的精彩。

20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被稱為現代嫦娥,中國古代也有一位人間嫦娥,她是誰呢?

嫦娥本是神話中的人物,傳說是射日英雄後羿的妻子,因偷食不死藥而奔月。

如果說嫦娥的故事寄托了古人飛天的夢想,中國第一顆繞月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一號”,第一位上天的女航天員劉洋被稱為“飛天嫦娥”,確是說明了當今中國人已經實現了祖先們的飛天夢想。

但這裏要說的是南朝陳時被人們稱為“人間嫦娥”的女子。她不會飛天,因為頭發又長又黑,容貌美豔,舉止飄逸,宛若神仙,被稱為“人間嫦娥”。陳後主陳叔寶見到她驚為天人,遂納為妃妾。她叫張麗華。陳後主窮奢極欲,沉湎聲色,是一個典型的昏君。當時,北方強大的隋隨時準備渡江南下,陳這個江南小王朝正麵臨著滅頂之災,可陳後主不但毫無防備之心,卻整天與張麗華等貴妃一起飲酒嬉戲、作詩唱和。還專門築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閣內花園中栽植奇樹名花,供他們享樂遊玩。陳後主通音律,能作曲寫歌,曾專門為張麗華作了《後庭花》一曲。

“後庭花”本是一種花的名字,這種花生長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使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陳後主所譜曲中唱道:“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他用華麗的詞藻來描繪張麗華的美貌。正如陳後主寫的另兩句歌詞“玉樹後庭花,花開不複久”一樣,他的好日子就像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陳後主在位前後不足七年,隋兵在大將韓擒虎率領下攻入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滅了陳。傳說韓擒虎率兵從朱雀門攻入金陵時,陳後主還在與寵妃張麗華在結綺閣上尋歡作樂,樂隊還奏著《後庭花》,於是,後人稱《後庭花》為“亡國之音”。

在後來不少表達亡國之思主題的詩詞作品中,許多引用“張麗華”為典故,如杜牧《台城曲》中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蘇東坡《虢國夫人夜遊圖》中的“當時亦笑張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念往昔,豪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也有以“後庭花”為典故的,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孔尚任《桃花扇·罵筵》中的“出身希貴寵,創業選容,《後庭花》又添幾種”等。這些詩詞引用“張麗華”或“後庭花”為典,無不是告誡統治者要以陳後主的亡國悲劇為教訓。

如此看來,張麗華這位“嫦娥”,與傳說中的嫦娥備受世人傳頌完全不一樣,而是成為了亡國的象征。不過,作為一個封建時期的女子,世人把亡國之罪推到她的身上,實在讓她委屈,真正應該引以為鑒的是統治者的荒淫導致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