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被稱為《詩經》是從西漢開始的。

漢代初期,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與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在政治、思想上的鬥爭相當激烈。儒家主張建立統一的大國,並推崇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這些思想與漢武帝時的國家形勢和治國目標相適應,於是,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議,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實行了廢除道家等其他學術思想,隻保留和推崇儒家思想的統治政策。從此,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凡是記載、傳承儒家思想的著作都稱為“經”書,《詩》或《詩三百》因傳說孔子參與了編修,所以,也被認定為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從此被稱為《詩經》,並成為“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之首。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共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是宮廷宴會時唱的樂歌,共105篇。“頌”是周王室在宗廟祭祀時唱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詩經》自從被尊奉為“經”以後,對我國後世思想和文學的影響都非常大。單說文學上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一些詩文中看到“詩雲”二字,這就表明作者在引用《詩經》的語句。尤其是作為《詩經》核心內容的“風”這一部分,對後世抒情文學的影響很大。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到,在深閨中生活的小姐杜麗娘在誦讀《詩經》中的《關雎》一篇時,產生了對愛情的向往與渴求。台灣女作家瓊瑤的筆名“瓊瑤”就出自《詩經》中的名篇《木瓜》的詩句“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她的作品中時常可以看到《詩經》的身影。比如,小說《在水一方》的書名就直接出自《詩經·蒹葭》中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15電影《花木蘭》根據“樂府雙璧”中的一首詩改編,那麼,還有一“璧”是什麼呢?

2009年,中國大陸上映了電影《花木蘭》。內容講的是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個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女孩,名字叫“花木蘭”。身為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在父母開明的教育下,一直期待自己能給花家帶來榮耀。此時北方匈奴來犯,國家大舉征兵,木蘭年邁的父親竟也被征召上戰場,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回,便趁著午夜假扮成男裝,偷走父親的盔甲,代替父親上戰場去……這個故事不是編劇憑空創作的,而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詩》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改編的。《木蘭詩》的開頭是這樣的: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意思是說,木蘭在家織布的時候,得知父親被征兵,父親年紀大了,家裏弟弟又小,於是,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了前線。木蘭在軍中與男兵們一樣行軍打仗,還立了戰功,皇帝要獎賞她,但她不要,最後回家與父母弟弟團圓了。

《木蘭詩》號稱“樂府雙璧”之一。“璧”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環狀物,但不是任何玉都能稱為“璧”,隻有整塊璧的邊寬是內孔直徑的兩倍,並且是環狀的玉器才能稱為璧。可見,“璧”是特別稀罕珍貴的。樂府詩有很多經典的作品,“樂府雙璧”用的是比喻,意思是樂府詩中最優秀的兩篇作品,因此並稱為“雙璧”。

“樂府雙璧”的另一“璧”是漢代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孔雀東南飛》。故事講述了東漢末年建安年間,一個名叫劉蘭芝的女子為愛情殉身的故事。劉蘭芝美麗、善良、聰明而勤勞,她與丈夫焦仲卿結婚後,夫妻倆互敬互愛,感情深摯,不料偏執頑固的婆婆焦母卻橫豎看她不順眼,百般挑剔,並威逼焦仲卿將她驅逐回娘家。焦仲卿迫於母親的威嚴,無奈之下,隻好送劉蘭芝回娘家暫時緩解婆媳矛盾,並許諾日後再設法接她回家。二人分手時雙雙盟誓,永遠不違背對方。可誰知,劉蘭芝回到娘家後就被趨炎附勢的哥哥逼迫,要她改嫁做太守的兒媳婦。焦仲卿聞訊趕來,兩人約定生不成夫妻,就到“黃泉下相見”,最後在太守兒子迎親的那天,雙雙殉情而死。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目前知道的最長的敘事詩,這個淒美的故事膾炙人口,世代相傳,被譽為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被改編為36集同名電視劇。

16《短歌行》並不短,《長歌行》並不長,古人是不是在為詩歌擬題時出了錯呢?

曹操的《短歌行》全詩共32句,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共10句。如果說二者的標題是按詩句的多少而定的話,顯然不符合事實,那這裏的長和短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今天學習古代的詩歌時,都是“有表情地朗誦”,而在古代,這些詩歌都是唱出來的,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短歌行》和《長歌行》就是兩首歌,這裏的“短”和“長”指的是演唱時聲音的長短。“短歌行”演唱時聲音要短促、激昂、鏗鏘、有力。如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以“周公吐哺”自喻,抒發他廣攬天下奇才,想一統天下的雄心壯誌。試想,有著這樣主題的詩歌,怎麼可能用綿長的音調唱出呢?而《長歌行》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開頭,用“葵”這一種植物為意象起調,托物起興,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如果用“短歌行”的激昂之聲來唱,恐怕就有失這首詩的本色了。

所以,“短歌行”與“長歌行”是樂府詩中兩類不同的唱法,本來已經有了曲調,創作時直接填歌詞就可以了,而填的歌詞的字數與“短”和“長”是不相關的。

17如果設立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獎,應該頒發給哪一位寓言創作大師呢?

《辭海》對寓言這一概念的定義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勸喻或諷刺的故事。結構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題都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

寓言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最早把寓言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來創作的是唐代的柳宗元,他有寓言故事集《三戒》,其中《黔之驢》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但此書已經失傳。現今能見到的曆史上最早的寓言專集是《艾子雜說》,但沒有留下作者姓名。明朝劉基的《鬱離子》和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燕書》都收錄了大量的寓言。再後來,明代的方孝孺、江盈科、馮夢龍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寓言,清代紀曉嵐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和蒲鬆齡所著《聊齋誌異》等也有許多寓言。

雖然我國古代有眾多的優秀寓言家,但如果要頒發寓言創作大獎,莊子當之無愧。莊子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有大量寓言故事,像我們熟知的“朝三暮四”“井底之蛙”“邯鄲學步”等都出自《莊子》。為什麼說古代寓言創作大獎應該頒給莊子呢?首先,據《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記載,《莊子》中共有寓言二百多個,單從量上PK,就可以獨占鼇頭;其二,寓言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就應獨立成篇,而《莊子》中的寓言正呈現獨立成篇的趨勢,這為後來寓言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其三,《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想象豐富奇特,為寓言創作開拓了浪漫主義新路;其四,《莊子》中的寓言自覺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段塑造形象,如虛構故事,將動物、植物及其他非生命的物體擬人化等也都是《莊子》開創的;其五,寓言的特點在於“寓較深的道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而《莊子》中的大部分寓言均是用來論述莊子所崇尚的“道”,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作了多方麵觀察後概括出來的東西,具有深刻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