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說:“世界上隻有兩種悲劇,一是求之不得,二是得償所願。”人性的通病往往是求之不得,卻苦苦追尋,而得償所願後,就有了更高更大的欲望驅使人們拚命往前趕,於是活得苦不堪言,麻煩迭出。欲望是無底洞,如果把幸福也設置如此的高度,那快樂就變得遙不可及。因此,學會把幸福的底線放低一些,人生的麻煩也會隨之少了很多,幸福也就會如退潮後的貝殼,俯首可得。
事實上,幸福感也是心理學的一種研究領地。但是在許多的研究數字背後,卻更加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民工比城市的白領更具有幸福感。
且讓我們看一下這位白領的生活吧!
工作5年後,李紅梅和老公一起咬牙花了一百多萬元買了一所位於北京郊區的房子。這樣一來,他們每個月都要還上3000元的月供,還有部分借來的購房首付款。
事實上,她和老公的月薪加在一起有1.1萬元左右,這種收入在北京而言,並不算低,但是她卻隻感到壓力,而沒有幸福。但她隻感到壓力而沒有幸福。而對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生存壓力,李紅梅經常在心裏想,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在李紅梅看來,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已經結結實實地綁架了白領的“小資”生活。
事實上,有很多的民工雖然收入、居住條件等各方麵都遠遠比不上城市白領,但是民工卻比城市白領具有更強的幸福感。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民工比白領幸福的原因,剖析一下內在的幸福因素。
首先,民工的生活節奏要比白領慢一些,由於生活環境的關係,白領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而民工之間相對緩和一些。白領麵對激烈的競爭幸福感難以高過民工。
另外,幸福感在生活的其他方麵也各有體現,比如說民工飲食粗狂,分量足,而白領則精工細鑿,小巧玲瓏。民工對飲食的要求不高,相對而言也就更加容易獲得幸福感。而白領心思細膩、多愁善感,吃飯要講究情調,喝茶要講究氣氛,穿衣服還要講究品味,在這種情況之下,白領階層的人就會活得很累,無形中加重了自己的負擔。而民工對於自己的生活條件要求並不高,精神狀態也顯得更加廣闊,再加上他們心思單純,沒有那麼多曲曲彎彎的心事,這樣一來,就會更加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民工的性格比較懶散,生活更是悠閑,競爭意識也不強,大多數人都過著一種悠閑的生活節奏,而且很容易感到滿足,所以民工的幸福感總是挺高的。
民工們愛交流,隨便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碰到一個人,都會自然地聊上兩句。這在白領的人群中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情況。而民工們之間就比較容易相處,勾心鬥角的事情少了很多。所以,他們隨時都能找到信息交流的途徑和情緒發泄的出口,不容易鬱悶。
另外,白領們大都很精明,每個人被迫著往前走,偷懶和懈怠是不可能的。他們給自己訂下了嚴格的進步目標,並逼迫自己向這個目標邁近,這樣一來,就會沒有喘息的機會,另外,他們有太多的壓力,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要求條件比較高,從來不給自己一個放鬆的借口。
農民工喜歡過自己的小日子,沒那麼憂國憂民。生活踏踏實實,再忙碌也不會忽略那些生活中的小趣味,這種幸福沒那麼虛幻。他們會關注一頓飯吃什麼,怎麼吃,哪怕每天吃的菜裏麵多加了一點兒肉星,也是讓他們感到幸福的事情。
而白領人的精明其實也並不完全是好事。因為他們尊崇的是另一套遊戲規則,就是按照程序辦事,而不像民工那樣看重人情。
當然,類似的原因還有很多。其實,我認為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重點並不是放在誰比誰更幸福,而是幸福這個詞的含義最終是由什麼元素來構成的。關於幸福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為什麼幸福感與物質生活基礎不能成正比呢?恐怕與人的思想認識有關係。如果你學會適當放低幸福的底線,那麼才能獲得較強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種結論,而且讓人感覺振奮,它是真實存在的一種思想感覺。你要做的,並不是自己擁有什麼,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你付出了什麼,不要過多關注那些光鮮的東西,其實人對於生活的要求並沒有必要那麼高。如果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追求那些光鮮的東西身上,那麼你的人生也許就失去了幸福的意義。更不要給自己提過高的要求,因為每一個要求的背後,都明顯地顯示出了你要付出的努力,如果這些努力讓你感覺到了不幸福,成為你不開心的因素,那麼還不如及早放棄。
民工也好,白領也好,關鍵是你要搞清楚幸福的秘密。隻要你不過高的設立苛刻的要求,那麼你就會很容易得到滿足,而此時此刻,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幸福遠比麻煩要多,幸福其實真實得讓你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