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遇尷尬,不妨學學阿Q自嘲解憂(1 / 1)

每個人都不喜歡麻煩,但是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真的遭遇了麻煩,那也沒什麼大不了,不妨學學阿Q自嘲來解憂愁。

眾所周知,魯迅曾寫過一首《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詩,特別是其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可謂家喻戶曉。通過這首詩,我們不難看出,即便是如魯迅這樣的大思想家和智者,也不免要遇到一些讓自己感到無奈的事情,因此不得不作一下自我解嘲,這其實是一種人生中的生活智慧。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讓人難堪、令人窘迫的局麵。窘境之中,如果能夠冷靜應對,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必要的時候,不妨想開些,讓自己變得豁達起來,從而避開那些不愉快的人生體驗。

古代曾有個文人叫梁灝,他在少年時就曾立下誓言,對眾人說不考中狀元誓不為人。結果命運偏偏與他為難,幾年過去了,眼看著他年齡越來越大,卻總是屢試不中,受盡譏笑。

麵對這種情況,梁灝並不在意,他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就離狀元近了一步。在這種自嘲的心理狀態中,他從後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他寫了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饒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唯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自嘲讓梁灝麵對坎坷的人生沒有屈服,終於走向成功。自嘲,是他擁有寬闊胸襟的一種表現,正是受這種情格的影響,他才得以長壽,活過了古代難以逾越的九旬高齡。

可見自嘲不僅是讓自己解憂的良藥,更是一種樂觀態度的表現,正是由於這一點,梁灝的自嘲才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其實名人之中,善於自嘲者甚眾。比如說明代人沈石田,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一次,他收到了一個朋友送來的禮物,信中說:“送上琵琶請笑納。”沈石田心裏感到很奇怪,因為包裝的武裝顯然並不是琵琶的形狀。

他打開一看,裏麵哪有什麼琵琶的影子啊,原來隻是枇杷。他幽默地回信說:“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他的朋友很不好意思地回了一首詩說:“枇杷不是此琵琶,悔恨當年識字差。若是枇杷成琵琶,滿城簫管盡開花。”沈石田讀後不由哂然。這件事情也自成了一段佳話,現在還常被人們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其實,自嘲是一種用來穩定情緒的方法。它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比如:當你在經濟上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時,或者當你的生理缺陷遭到別人嘲笑時,無端受到別人攻擊時,就不妨試試阿Q的精神勝利法,用一些類似“吃虧是福”、“破財免災”等話語來安慰一下自己,調節那失衡的心理;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不妨讓自己裝裝糊塗,這樣一來就會為心靈增加一層保護膜,以免自己受到別人的傷害,同時也有效減輕了來自外界的負擔。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自負,他們常常為了掩飾自己的短處,心虛地向別人吹噓,但結果反而讓聽眾不以為然,落得一個殆笑大方的結果。

與此相反,恰恰有一些自嘲的人幹脆將自己的缺點袒露無遺,自己落個坦然,這樣一來,別人通常能夠大度的表示理解。因此,自嘲可以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往往還會讓人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在我看來,在說話的時候恰當地運用自嘲,是一種智慧,也是宣泄積鬱、製造心理快樂的良方,當然也是反嘲別人的武器。

當然,自嘲也要講究一種方法和技巧,如果不小心說了不恰當的話,那麼就會遺人以口舌,自毀形象,可謂得不償失。

自嘲是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技技。如果缺乏自信,那麼就會不敢使用。而一些富於自信的人往往對醜處、羞處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誇張、剖析,然後巧妙地引申發揮、自圓其說,取得一笑。由此可見,這些人在自嘲的時候表達了一種豁達、樂觀、超脫、調侃的心態和胸懷。

我們在遭遇尷尬的時候,不用用自嘲來活躍談話氣氛,消除緊張;在尷尬中自找台階,保住麵子;在公共場合獲得人情味。

每個人都不免有尷尬的時刻,雖然沒有人想遇到這種麻煩。但是當這種情況真的發生的時候,你不妨試一下自嘲的方法。因為你這種苦中作樂的方法,可以讓自己的處境獲得改善,同時還會影響到別人的情緒,讓別人被快樂所感染。你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別人的歡迎。這樣一來,就會幫助他人喜歡你,尊敬你,甚至敬佩你,因為你的幽默力量證明你也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