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換位思考,想人所想(2 / 2)

總之,當你不能真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不能理解別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就不能真的理解別人的行為模式,更談不上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

如何換位思考

做到真正換位思考雖然不容易,卻並不是完全不能做到的,隻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還是可以實現換位思考的。

首先,要深入體會別人的處境。

《莊子·秋水》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話看起來像是繞口令,也有很多人因此將莊子看成詭辯高手。但其實,這段話反映出來的問題正是我們要說的,如果無法深入體會別人的處境,就無法得知別人的真正想法,也就不能做到換位思考。

所以,假如兩個人經曆相似,思維結構類似,換位思維就容易多了。不過,這還是不代表你真的就具有換位思考的能力,除非你的大腦和心智保持開放,能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嚐試用別人的思維結構來思考,甚至是你不接受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然後接受你覺得匪夷所思的結果。

在職場上我們固然不能跟別人對換角色,但如果能靜下心來,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衡量一下,或許,我們對他人會多一些理解和寬容,我們的職場關係也會更加的融洽。

比如前麵所說的周日值班的例子,假如兩位同事之間能彼此體會對方的處境,懂得對對方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就不難理解和體諒對方了。

其次,要多一些寬容。

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對自己寬容,對別人苛刻,所以經常指責別人,為自己找借口。要做到換位思考,就要求我們對人對己采用同一標準,如果能做到寬人嚴己,那當然更好。這樣一來,我們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就會自覺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我們自己,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原本就不是別人“錯”,而是我們自己“不對”。即使別人真的錯了,也要寬容對待,否則,當你犯錯時,對方很可能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你,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換位思考”。

最後,要避免換位強迫。

換位強迫,形象地來講,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解釋:父母對孩子說:我要是你,我就會如何,如何。這不是幫孩子換位思考,而是換位強迫。如果進入了換位強迫模式,那麼不管你如何換位思考,也隻是用一種線性思維代替另一種,終究是一種強迫。

所以,當你準備對同事說,我要是你,我會怎樣怎樣的時候,最好三思,你以為你是在換位思考,但也許,你正在進入換位強迫模式。

換位思考是融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佳潤滑劑。而人們剛好有個與之相反的特征,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嚐試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看待和思考問題,毫無疑問,最終的結果會讓我們與他人之間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改善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工作協作上也會更加的默契融洽,即使遇到競爭,也能相互理解,而不是由競爭衍生出敵意。而對於一個團隊來說,也隻有換位思考,才能增強凝聚力。這才是真正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