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是人們應該掌握的一個基本手法。人們的內心情緒和情感雖然是無形的,不能直觀地看見,但卻並非毫無痕跡。它們總是不自覺地通過麵部表情、動作、語氣語調等流露出來,能夠被我們用肉眼捕捉到。所以,想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活動,察言觀色是第一步。
人們總是認為研究心理的專家比起其他人來更善解人意,以為他們能用不同尋常的方法和手段去精準地猜測別人的想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心理治療師隻不過是比其他人更細心,更善於觀察,更能夠根據人們的麵部表情(即使是細微的表情),說話方式,語調,使用的具體語言,肢體語言等等,綜合分析,做出更為周全的推測。在與他人接觸時,如果我們也肯多用一些心思,注意觀察他人的表情、麵部皮膚的顏色、肢體的動作,仔細聆聽對方的語調、語調高低起伏的變化、說話內容,等等,自然也能更好地了解對方的情緒和情感。
僅僅有觀察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每天都在用眼睛觀察不同的事物和人物,用耳朵聽不同的聲音和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但是,這些信息真正進入我們大腦的並不多,很多有用的信息也被我們忽略了,更別說那些看似無用的信息了。因此,在觀察的基礎上,需要加上有意識的分析,才能使眼睛和耳朵捕獲的信息得到妥善的處理,發揮其作用。
當然,分析不僅要靠現行的思維,要想使我們獲得的信息發揮最大作用,不但要運用當下的思考,還要調動我們大腦內部的信息記憶庫,從中搜索與當下的事物有關的信息,提取出來,與當下獲得的信息進行科學有序的整理,使之井井有條,符合常規。有時候,我們還需要打破經驗的束縛,運用逆向思維來分析整理這些資料,直到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結論的出現,幾乎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不過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結論都是正確無疑的。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在捕捉信息的時候或許是客觀的,但我們的大腦在分析整理信息的時候,就難免加入主觀的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結論再度進行分析,以確保我們沒有被自己誤導,以及沒有誤解他人。
例如,我們在與一位同事初步接觸時,可以根據對方談論的具體內容、說話的語氣語調、麵部的表情、所用的肢體動作等等,結合我們以往接觸過的不同類型的人以及他們平時的言談舉止特征,將我們麵前的人歸類為哪一類,再提取這一類人所具備的情緒、情感特征,與眼前的人進行對比,看是否能達成一致。如果能夠,就說明我們的推測是基本正確的。當然,這隻是我們對這位同事的第一印象,至於他是否真的是我們所判斷的這樣,還要根據進一步的接觸和觀察來確定。不急著對一個人下結論,是避免我們對他人判斷失誤的最好方法。
再如,我們在就某個工作項目進行交流的時候,可以根據對方的觀點、所用的措辭、談論時的語氣語調,聽到你的觀點後是表現出不悅、反感、心不在焉、敷衍式的微笑,還是直接與你進行爭執,反駁你的觀點等等,分析出對方此時的內心情緒,預測其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和看法。同樣的,為了確保我們的判斷不出現失誤,還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進一步試探,直到確信無疑。
總之,利用自己的觀察能力,加上推理分析能力,來整合記憶庫中的信息,不斷地做出對他人的猜想,是人際交往中一條可行的通道,在職場中運用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準確地了解他人的內心想法,以便及早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尤其是在發展自己的“讀心”能力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善解人意、體貼入微、極受歡迎的人,你將不再為如何營造融洽的職場關係而大費腦筋。
不過,有了“讀心術”,我們還要謹慎地考慮如何使用,尤其要注意不要觸碰到對方的敏感神經和底線,更不要拿著你的猜測去到處炫耀,畢竟,所有人都有不想讓他人知道的領地,也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內心被他人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