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這種直言抗命的精神,雖然可佳,但卻不合為官之道,並使他失去了升官的機會。盡管因為這種節儉與正直的行為名聲遐邇,保住他漸漸得到提升,曆任戶部主事,尚寶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四品,但總結一下來看,這些職位都是閑職,根本沒有任何的實權,能夠為人民做的事自然非常有限。後來,他求得一個南直隸江蘇巡撫,隻當了二個月就被人彈劾回家聽參了。
這樣一位滿腹經綸,懷有中興之治的好官,因為性格上與官場的其他人格格不入,使他終身無法施展才華,成了一個刻板、古怪、而又不得被標傍的人物。
與海瑞處於同一時代的名將戚繼光,則大不相同。戚繼光一生戰功顯赫,官場上也一路升遷。由於在對蒙古各部的防禦作戰中有功,戚繼光出任了薊州總兵,這已是當時的朝廷能夠給予一位武將的最高職位了。盡管戚繼光晚景有些悲慘,那也是因為受到張居正的影響。相比其他幾位不是被殺就是被拘的明朝高級將領而言,戚繼光晚年才遭到彈劾被罷黜回鄉,已經是不錯的了。而他一生所得到的豐功偉績和耀眼光環,卻是海瑞無法相比的。這除了他本身具有卓越的才能,還不得不歸功於他的為官之道。
在抗擊倭寇的過程中,戚繼光就展現出了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他與自己的頂頭上司福建巡撫譚綸關係處得非常好,因此譚綸對於戚繼光幾乎是有求必應。這才讓戚繼光有了大展手腳的機會。後來,譚綸升任薊遼保定總督,負有京畿的重任,上任沒多久,他就提議把戚繼光調到他的轄區中擔任最高將領。於是,戚繼光得到了更大的表現舞台,同時也有了機會結識當時的最高首輔張居正,為他今後的政治身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蒙古的戰爭結束後,戚繼光提議增造長城。在當時來說,如此大的工程顯然是與整個文官集團的政治思想不相符的。但由於戚繼光與首輔及主要實權官員的關係非常好,這一雄偉工程最終得到了支持並付諸實施,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與此同時,戚繼光既得到了名垂千古的機會,又實實在在為人民做了事。
對比海瑞與戚繼光的命運,他們雖然同處一個時代,海瑞身為文官卻無法與整個文官集團融合在一起,最終被彈劾出局,戚繼光出身武將,卻與文官們處得水乳交融,利用文官為自己的理想服務,不能不說是性格決定了他們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們當然不能全盤否定海瑞這個人,畢竟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清官,毫無疑問值得我們敬仰。然而,客觀地說,如果他能用更委婉圓滑的態度與官場上的同僚相處,也許,他不但能讓自己的仕途走得更遠一點,也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為民服務,這樣豈不更加兩全其美?戚繼光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因為他懂得權衡利弊,懂得犧牲自己的個性,換來理想和抱負的實現。顯然,戚繼光為人處世的方法於自己和他人以及人民,都更加有利。
可見,不順從他人不代表抗拒,用委婉的方法處世,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學會接納他人
抗拒他人,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仍舊是被不好意思心理主導著。想要改變這種態度,我們就必須學會接納他人。
有些人常常覺得別人的事情與他無關,他的行為也與別人無關,如果互相看不慣,大可以不來往。其實,這就是不接納別人的表現。在職場上,這是一種非常消極和不利的做法。
現代職場是一個相對自由而追求個性的群體,即使是上下級之間,也允許保留自己的個性。而每個人的個性都是不一樣的,總有你不喜歡的人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寬容的心,善於接納與自己性格不同的人,才能處理好工作上的合作,至少應該愉快的共處一室而不發生衝突。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不對別人有偏見。
在職場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與你的意見相左,有的幹擾你、打攪你,有的向你挑戰與你競爭。這些來自他人的挑戰,常常激怒你,使你懷疑自己,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你就會情不自禁地抗拒對方,並給他們貼上標簽:笨蛋、討厭的人等。其實,這些負麵的標簽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你自己的想象。每個人的行動都自有其道理,未必就是不好的出發點,隻是你一時沒有看清或無法接受,才一廂情願地給他人貼上了負麵標簽,這就是偏見。如果你能耐心一點去了解對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也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並願意修正,哪怕做不到正麵的肯定,也要保持中立和寬容,避免態度消極,將自己孤立起來。如果你在一開始就被自己的偏見誤導,並執迷不悟,勢必對他人產生誤解。一旦在思想上否定了某個人,並不再考慮他,就很難再有機會去發展對你們雙方都有利的關係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