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接納他人(1 / 3)

不順從他人不代表抗拒

一些人不懂得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在遇到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時,心裏清楚不能隨便接受,也不願意接受,但就是不懂得如何拒絕,於是幹脆采取另一個極端的做法:逃避。總是用逃避的態度處理事情的人,往往情緒消極,鬱鬱寡歡,鮮與人來往。因為他們害怕跟別人打交道會“吃虧”,會讓自己掉進“陷阱”裏,於是選擇“背對”,背對他們覺得麻煩的人和事,背對整個世界,很快他們就真的再也不知道如何去麵對這個世界了。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聽起來有些宿命論的味道,但其實有其科學含義,且含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心理活動模式,而心理活動模式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導致相應的結果。最終,還是性格在主導著人生的走向,並最終將一個人的命運引向某個結果。

讓我們來看兩個性格決定命運的例子。

無人不知的清官海瑞,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引發這種爭議的主要是他獨特的性格以及特有的處事方法。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清”到什麼程度呢?概括地說,他的道德標準達到了一個至美至善的境界。他尊重當時的“法律”,一切都按規定辦事,並且一定不折不扣地遵守。即使政府當時發給官吏的薪資微薄到不夠吃飯,他也覺得應該毫無怨言地接受,並且他自己真的是一身清貧。一個官至二品的重臣,死的時候居然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還不夠殮葬之用。別說與現在的某些貪官比了,就是與一個正常的公務員相比,那也是差老遠了。可他一生都沒有為自己謀過任何私利,甚至從來不覺得自己的收入與身份不相符。當然,他的這種性格也紮紮實實地影響了他二十年的仕途。

155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縣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了。按照當時很多官員的想法,到了這個年紀,這個地步,該出手就應該出手了,撈一把給自己養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海瑞不一樣,這時候的他,仍然懷揣一顆赤子之心,謹守他的道德與操行,絲毫不妥協。一次,他上司也就是總督胡宗憲的兒子道經淳安,排場非常大,跟隨的人多,行李也多得像是要舉家搬遷的樣子。而且這位“官二代”還特別喜歡狐假虎威,仗著有個當大官的老子,就肆無忌憚地作威作福,對驛站的款待百般挑剔,並且淩辱驛丞。這事給海瑞知道了。這下這位“官二代”可栽了。身為縣令的海瑞火冒三丈,立即命令衙役拘捕這位公子哥,並扣押至總督衙門,還將他隨身攜帶的大量現銀給沒收了。不但如此,他還寫了一封公文呈遞給總督大人說,這個胡公子必定是“冒牌貨”,你堂堂總督大人,節望清高,怎麼可能有這樣一位不肖之子呢?這樣說話雖然給了總督大人一個台階下,可他的事情畢竟做得太絕啊,總督大人頓覺顏麵掃地,當時礙於自己兒子有錯在先沒有發作,但心裏可是牢牢記住這位下屬了。

過了兩年,左副都禦史鄢懋卿被任命清理鹽法,以期增加政府收入,加強抗擊倭寇的財力。這些欽差大臣,權力大到能決定地方官的命運,有哪個敢不畢恭畢敬的?偏偏就是這個海瑞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心眼兒。欽差大臣標榜儉樸以沽名釣譽,那是當時的時尚。鄢懋卿自然也不例外,人還沒到,先高調地發出了通令,說要刻求節儉,地方官員不得鋪張浪費款待他。這樣做樣子的行為,在當時已經是司空見慣,官員們自然是表麵應承得恭恭敬敬,私下更加不敢怠慢,緊鑼密鼓地準備好好接待這位大官。海瑞不一樣,你發了這樣的通文,那我就毫不含糊地遵守。不但遵守,我還得監督你自己遵守。於是,左副都史大人尚未到達淳安,就已經接到一個稟帖,上文:已知台下之通令,台下奉命南下,已探聽都皆曰,每席必費銀無數,供帳極為華麗,下文則要求欽差大人摒棄這些排場和搜刮,不辱皇命。這個稟帖的發文者居然是海瑞。據說,這位都禦史接到稟帖後,繞道淳安而去。這下,海瑞又得罪了一位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