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商人的兒子小彼得才十歲,卻已經從爸爸的商店裏了解到了一些“生意經”。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給媽媽開了一個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
於是,某天早上,他的媽媽在餐盤旁邊看到了那份賬單,上麵寫著:
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掛號件送往郵局 10芬尼
在花園幫助大人幹活 20芬尼
彼得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計: 60芬尼
小彼得的媽媽仔細地將賬單讀了一遍,然後默默將它放進了自己的口袋裏。
晚上,小彼得如願以償地在他的餐盤旁邊找到了他賬單上所提到的報酬,一分也不少。正當他高興地要把這筆錢收進自己的口袋裏時,突然發現在餐盤旁邊還放著一份給他的賬單。
他把賬單展開讀了起來:
彼得欠她的母親如下款項:
為在她家裏過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 0芬尼
為他一直有一個慈愛的母親 0芬尼
共計: 0芬尼
小彼得讀著讀著,臉漸漸羞愧得發紅了,他也小心翼翼地收起了媽媽給他的賬單,然後躡手躡腳地走近媽媽,將小臉蛋藏進了媽媽的懷裏,一邊將之前收到的那60芬尼塞進了媽媽的上衣口袋裏。
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像之前的小彼得,認為自己為別人做的應該得到報酬,而別人為自己做的則是理所當然。
有一個女孩子,在二十來歲的時候交往了一個男朋友,雖然那男孩不被大家看好,但她因為愛情,還是堅持了下來。當時他一貧如洗,她陪他創業,東奔西走,熬夜奮戰,拿出自己所有的收入支持他,自己沒有一分存款,幾乎不買新衣服,吃最簡單的飯菜,買最便宜的水果,克製一切物質欲望,隻為支持他,隻為維護他的自尊心。
十年後,男孩事業小有成就,在女孩本來應該可以苦盡甘來的時候,他卻毫不留情地離開了她。旁人看不過去,責備他,他卻理直氣壯地說:一切都是她自願的,我從來沒有逼迫她。再說,年輕時吃點苦不是應該的嗎?就算她跟別人在一起,不也要吃苦?
短短幾句話,將一個人十年的付出變成理所當然。
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例子,也太多這樣的負心漢。索取的一方,貪得無厭、理所當然地索取,永遠不滿足;付出的一方,則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不停地違背意誌去付出,內心反抗行動上卻依然遵循。漸漸形成了一個怪圈,走向死胡同。
然而,不論是索取的一方還是付出的一方,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理所當然”,也不應該有毫無條件的“理所當然”。所以,你永遠可以對任何人說“不”,隻要你願意。這也是拒絕“不好意思”的方法之一,即停止對“不好意思”埋單,切斷其發源地。就像心理上的能量關係回路,隻有停止負麵的,才能開始正麵的,進而進入正能量圈,形成良性循環。
停止為“不好意思”埋單
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這樣的人無處不在,而與我們關係比較密切,能影響我們的,則是身邊的親戚朋友,職場上的同事客戶,老板,上司等等。將別人的付出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人,通常都不理解他人的付出,也不會尊重他人的付出。在他們眼裏,別人為他們付出,為他們犧牲,不但不需要回報,還應該當成是一種榮幸和莫大的恩賜。更可笑的是,一旦你拒絕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用一種強硬的、職責的態度來對待你,直到你心理產生愧疚,對他們“舉手投降”,乖乖付出。在他們心中,是沒有“心懷感激”這個詞的,更不會去體諒別人的難處,他們隻想免費得到,盡一切可能利用別人手中的資源給自己創造利益,從來不懂得何為感激和回報。所以很多善良的人到最後都難免感慨:真是不能對人太好,尤其是在開始接觸的時候,否則後麵就被當成理所當然,對對方稍有怠慢就會招來對方的不滿。
心理學上有一個阿倫森效應,指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根據阿倫森效應,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效應最著名的運用,應該是這個故事:有一位退休的老人,為了圖清淨,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可是剛安靜了沒幾天,就有一群孩子來到他家門口,追逐打鬧、踢垃圾桶、大喊大叫,吵得他不得安寧。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走出家門對孩子們說:“我十分喜歡熱鬧,謝謝你們給我帶來了歡樂。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裏玩耍,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小孩子一聽,當然更加興奮了,於是很賣力地打鬧。老人忍著,並依照承諾每天給孩子們一元錢。過了幾天,孩子們打鬧完了準備領錢回家的時候,老人卻沒有像往常那樣爽快地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零錢,而是愁眉苦臉地說:“我的養老金到現在還沒發下來,所以,從明天起,每天隻能給你們伍角錢了。”小孩子有些失望,不過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每天繼續來這裏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兩手空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說:“真對不起,我的養老金已經不夠我維持生活了,以後,我不能再給你們錢了,希望你們繼續來我家門口玩耍。”可是,第二天,他家的門口變得安安靜靜。從那再也沒有小孩子來玩耍打鬧了,老人過上了他夢想中的清淨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