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是指不用過於害怕和逃避某種心理或情緒。要知道,一時的心理或情緒狀況僅僅隻是一種表象的東西,真正在背後起作用的,是不良個性和不正確的思維方式。例如,要麵子,常常因為不好意思而放棄自己的立場,把任何一件小事都聯想到麵子上去,等等。
不對抗,是指不要一心一意地企圖立刻消除某種心理或情緒症狀。過度的壓力往往會適得其反,野蠻的對抗恰恰會招來更大力度的反彈。相反的,原諒自己的不完美,麵對心理的不良情緒,嚐試平心靜氣地去探索這種不良情緒的來源,再去正視這個來源,找到解決的辦法,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一直困擾你的心理或情緒症狀。
接受,是要求我們認識並坦然麵對自己的負麵心理或情緒,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這個現實,改變自己的不良人格結構,重新塑造新的個性,利用正麵的信念樹立起自信,信任自己,鼓勵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逃避自己,甚至與自己對抗。當人能夠正視和接受了自己的負麵,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正麵,比如,自信、樂觀、積極、坦然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積極、樂觀、無畏、果敢的思維方式,直到內心所有的念頭都能與表現出來的情緒和諧相處。
在這個方麵,中國商界有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實踐得很好,這個人就是褚時健。
褚時健是紅塔集團原董事長,曾經是中國有名的“中國煙草大王”。他以不同凡響的個人能力,一手將紅塔集團建成大型企業,曾經被授予全國優秀企業家終身榮譽獎“金球獎”,後又被評為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褚時健可謂中國商界的重量級人物。
然而,正當他處於人生巔峰的時候,卻因經濟問題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當年,他已經71歲,是一位老人了。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麵。不久後,他的女兒在獄中自殺身亡,他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
許多人為褚時健感到惋惜,認為他這輩子就這樣完了,除了在獄中苟延殘喘度過餘生,他再也沒有任何希望。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看似衰弱不堪的老人並沒有因此垮掉。他先是獲得減刑,改為有期徒刑17年,後又因嚴重的糖尿病獲批保外就醫,回到家中居住養病,但被限製了活動。按照常規設想,他能在家中頤養天年,已經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但是,這位堅強的老人卻又給了我們一個“意外”。
回到家中的褚時健居然不顧年邁體衰,承包了2000畝的荒山開始種橙子。75歲的他,帶著妻子進駐“鳥不拉屎”的荒山,一改昔日企業家的形象,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瘋狂”行為終於換來了不同尋常的回報,褚時健不但將荒山變成了綠地,他種植的橙子還大受市場歡迎。很快,昔日的“煙王”變身成為今天的“橙王”。他的果園年產橙子8000噸,利潤超過3000萬元,固定資產8000萬元。同時,他還帶動當地的一些農民跟著他種橙,讓他們也取得了可觀的收入。
而今,褚時健又變成了人生的贏家。這位已經年逾80的老人,麵對人生的失敗與滄桑,懊惱過,痛苦過,流過淚,卻從不絕望。在人生最低穀處,他又一次點燃希望之火,用非凡的勇氣和不懈的努力,將自己的人生成功“翻盤”。
褚時健的人生經曆,看似一直在與命運進行不屈的對抗,但其實,繞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難發現的是,真正幫助他站起來的,不是對抗,而是接受。
鋃鐺入獄,愛女自殺,如果真要對抗,他當罵命運的不公,人生的無常,進而淪陷在痛苦中,日日與自己為敵,因為,造就這一切的人正是他自己。然而,他選擇了接受現實,默默承受,繼而用積極的心態和行動換取了自由,又用這自由給予自己新的機會,再一次向人生的光亮處出發。在這個過程中,他並未逃避困難,不曾沉淪於與內心的不良情緒對抗,而是選擇了正確對待挫折,接受既成的事實,直到獲得新的力量。
褚時健的人生完美嗎?很顯然,不完美。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卻又可以說是完美的。不拘對抗,坦然接受,正是因為他不苛求完美的態度,造就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種完美。可見,對抗還是接受,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