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抗還是接受,決定了結果(1 / 2)

對抗並非最好的辦法

麵對一些負麵情緒,如恐懼、自卑、不好意思,等等,人們總是習慣於對抗。根據“敵強我弱,我強敵退”的邏輯來看,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不得不承認,短時間來看,對抗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擊退這些負麵情緒,甚至讓我們暫時忘掉它們。但,它們真的就此消失,不再困擾我們了嗎?

心理學家曾在治療的過程中遇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女人發現自己似乎十分冷酷無情,對一些在別人看來很悲傷或者值得同情的事情,她卻表現得無動於衷,像是任何事情都難以打動她的心。不但如此,在麵對一些“慘劇”時,她還經常不合時宜地哈哈大笑。例如一次看體育比賽,有兩個運動員突然猛烈地撞在了一起,其中一個手臂被撞得鮮血淋漓,看樣子受傷很重。場上的觀眾都發出了焦急的關注聲。而看到這一幕後,她卻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了起來。導致一起看球的丈夫對她的行為感到十分不滿,生氣地斥責她麻木冷血。然而,這樣的事情還是屢屢發生,她自己也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如此冷血。於是,她向心理治療師求助。

後來,她按照心理治療師的方法做了一些自我調節。她先是回想起她表現得十分冷血時的畫麵,然後讓心中的念頭自然流動,不去阻攔,也不去幹擾。結果,念頭終於停歇時,她腦海裏映現了一個暴力畫麵:爸爸一拳打在媽媽的臉上,媽媽滿麵鮮血。令她驚訝的是,當這個畫麵出現時,她心中居然有一股無法言喻的暢快感。

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念頭就是答案。經她自己回想起小時候的事,在她的記憶裏,媽媽總是對爸爸百般挑剔,充滿抱怨,整日嘮叨讓人無法安寧。而爸爸則性情溫和,沉默寡言,對媽媽百般忍讓。她十分同情爸爸,覺得媽媽太過分了,也不希望爸爸一直忍讓下去,甚至曾希望爸爸狠狠揍媽媽一頓,以使她閉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對運動員撞在一起不自覺地幸災樂禍、哈哈大笑,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念頭,即渴望爸爸揍媽媽一頓。但同時她又明白,打人本來就是不好的行為,作為女兒的她希望爸爸打媽媽,更是陰暗而不可饒恕的想法。所以。當這種念頭最初一產生後,她立即和它進行對抗。對抗貌似成功了,這個念頭她再也意識不到了。但她後來的表現向我們證明,對抗隻是讓她將之前的念頭壓抑到潛意識中去而已,並最終變成了令她失控的、冷血的源頭。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對抗絕非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也說過,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假若能在那一瞬間全然明白那種彌散的恐懼是什麼,這就意味著它在這一角落上的光被點亮了,這時就會立即得救。而點亮心中的光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做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自然地流動。這時,我們會發現念頭一個接一個,當念頭可以停歇時,真相自然會映現。

任何情緒,都是來自於自我,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來自於外界,更不是別人或者輿論可以強加的。不好意思的心理以及情緒表現,往往是因為人們的內心過分追求完美、猶豫不決、謹小慎微、固執,等等。如果非要和它對抗,這反而是在提醒、強化自己的某種心理及情緒,最終會讓自己陷入一個死循環,無法自拔。

同時,對抗也會給自己一個反彈的力,會反過來對抗我們。即使暫時被壓製,也會在將來的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猝不及防地跳出來打擊我們。如果選擇聽任自己沉浸在某種情緒中,不去做任何對抗,而是讓念頭或意識像水一樣在心中自然流動。最後就會全然明白,這種情緒到底是怎麼來的。而隻有找到了引發這種情緒的根源,才算是抓到了核心目標。

接受,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當下的力量》裏談到過一種現象: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被思維給控製住了,當頭腦中出現一個念頭時,我們不自覺地會去實現它。但如果我們能覺察到思維的流動,既不去實現它,也不與它對抗,那麼我們很容易理解思維的合理和不合理之處,隨即就可以從思維中解脫出來。

所以,對於不好意思的心理和情緒,我們也主張采取不理、不怕、不對抗的態度,順其自然,這是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而不對抗,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隻有接受,才能停止跟自己較勁,也就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不理,是指不要死死抓著某個念頭或者情緒不放,非要“哪壺不開提哪壺”,而是要學會忽略,轉移注意力,避免過度的關注引起內心的焦慮反應。久而久之,這種念頭或情緒就會因為感到“無聊”而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