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不好意思”,不等於自私自利
我一直在強調要拒絕“不好意思”,於是有的人,漸漸將這種理念理解為做任何事都隻考慮自己,以自己的利益為唯一衡量標準,以自己的喜好心情作為為人處世的依據,理直氣壯損害別人的利益。其實,這不是在拒絕“不好意思”,而是一種掩蓋在拒絕“不好意思”背後的自私自利。想要真正做到拒絕“不好意思”,擺脫“不好意思”心理的控製,真正要做的,是讓自己變得寬容,學會接納別人,接納更多的事物。除此以外,還要學會寬恕那些令我們感到“不好意思”的人和事。正如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裏斯托弗·皮特森所說的:“寬恕與快樂緊緊相連,寬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後,也是最難擁有的。”另一位心理學家也說過:“隻要有一種看透一切的胸懷,就能做到豁達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才能在慌亂時,從容自如;憂愁時,增添幾許歡樂;艱難時,頑強拚搏;得意時,言行如一;勝利時,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因此,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都倡導寬容。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藺相如,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而被封為上卿。這下大將軍廉頗可不服了,公開宣稱一定要當麵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到此話,不但沒有針鋒相對,反而凡事盡量回避,不與廉頗發生正麵衝突,以至於見到廉頗都繞道而走,給他讓路。當人人以為藺相如是懼怕廉頗時,他卻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退讓、寬容,是將國家安危放前,把個人的私仇置後啊!”這話傳到廉頗耳朵裏,他倒也是個通情達理之人,立馬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緊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才成就了一段美談。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廉頗對藺相如如此無禮,藺相如應該感到“不好意思”、“很沒麵子”,繼而很憤怒,站出來與廉頗一較高下才對。然而,藺相如沒有,而是選擇了寬容、退讓,這樣一來,反而令廉頗感到“不好意思”了。廉頗的“不好意思”則是發自內心的自慚自愧,這種不好意思,倒是很值得提倡的。而接下來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更是令人讚賞。知錯能改,不因為“不好意思”就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認為“負荊請罪”是有失麵子、有失身份的事,這才是真正擺脫了“不好意思”的束縛,學會了寬容地接納,同時,也讓自己被他人寬容地接納。
可見,拒絕“不好意思”,絕不等同於自私自利,而是一種心的寬容。當別人不經意衝撞了你,你的內心可能會自然而然地湧起一股或是憤怒或是反感的情緒,這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的自我保護機製。心理學家說:“被人虧待自然會發怒,但如果怒氣不化解則會積成怨恨。如果任憑怨恨滋長,就等於把毒素注入自己的身體。”然而,不見得針鋒相對反過來去衝撞別人就是對自己的最好的保護,有時候,以退為進恰恰是更智慧的處理方法。這時候,如果你以寬容之心對待別人的衝撞,不僅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化衝突為融洽,也可以贏得別人的感激和擁戴。這個方法可以稱作心理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心理學上有個說法:“一個人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學會寬容。”能夠寬容待人,是現代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將心的容器擴大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尤其是競爭無處不在的職場,與人發生衝突是難以避免的,比如遇到利益上的衝突,職位上的競爭,常常產生一些磕磕碰碰、恩恩怨怨。同時,人們的自我意識在不斷提高,不知不覺間,寬容正悄悄地從人們意識中淡化,甚至消失。所以我們經常能見到,職場上與人發生了矛盾,許多人不再忍讓寬容,不再顧及彼此的“顏麵”,而是立即跳出來與對方針鋒相對,一副“誰怕誰”的架勢,仿佛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生怕氣勢稍低就會被其他同事看笑話,日後成為別人欺負的對象。
誠然,“以牙還牙”,針對或報複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怨隻怕會越結越深,本來是雞毛蒜皮的事,轉身便可一笑泯恩仇,就很可能會發展成勢不兩立的“死對頭”關係。職場本身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地方,一旦與人形成了這樣的關係,還如何開心工作、融洽協作呢?而且,一旦心理調節不當,就會讓自己心生怨懣,甚至會陷入深深的怨恨之中不能自拔,每天埋頭在與人較勁的情緒之中,看不到明媚的陽光,找不到靜心工作的狀態,工作效率勢必受到影響。一旦被上司知道你與人有如此難以化解的矛盾,他又會如何看待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