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不做無謂的表演(1 / 2)

過度的表演是一種嘩眾取寵

生活中有一種人,他們很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與評價,十分渴望獲得別人的關注,總是擔心成為不受關注的無名小卒,總是害怕自己身上的優點、長處不為人所知,害怕被視為平常人,害怕被遺忘。於是,他們不停地表演。他們說話是為了給別人聽,做事是為了給別人看,當然,說話做事背後的動機,還是獲得別人的關注、肯定和讚賞,哪怕隻是博人一笑,他們也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價值得到了體現。他們不是演員,卻無時無刻不在表演。因為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演著演著,他們就弄丟了自己。

不要急著鄙視和憐憫這樣的人,因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經意間,我們也可能成為這樣的人。

心理學上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受到關注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在童年時期缺少他人關注和關心的人,很可能終其一生都在企圖彌補內心的失落,而他們彌補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些有意無意的表演,獲得別人的關注,哪怕那種關注並非都是正麵的評價。

這種心理當然也會影響一個人在職場中的行為。因此在職場中,我們總不難發現,有些人熱衷於出風頭,越是能讓他們獲得別人關注的事,他們越去搶著幹;有些人喜歡說大話,吹大牛,有的沒的都敢編,不將自己編成一個傳奇不罷休;有些人耐不住寂寞,那種需要耐心和踏實來對待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就如同煉獄,他們害怕自己因此被遺忘;還有些人工作上取得一點點成就就開始大肆顯揚,唯恐天下不知。

既然那麼努力去獲取別人的關注,那麼,這類人真的會如願以償嗎?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美國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先生本是一個很隨和的人,但是,對待那些沒有才能卻喜歡油嘴滑舌的作家,他卻厭惡至極,並且表現得毫不客氣。在他憑借《老人與海》一書榮獲諾貝爾獎之後,有一次參加一個宴會,在宴會上,他遇到一個誇誇其談、嘩眾取寵的作家,整個晚上都在企圖得到大家的誇讚,更渴望得到海明威先生的讚賞。他不斷找機會與海明威搭訕、聊天,雖然海明威幾次借故避開,仍然被纏得無法脫身。最後,那位作家幹脆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心願,他說:“我一直想為你寫一篇傳記,希望在你死後我能獨家獲得撰寫你傳記的榮耀。”誰知,海明威不但沒有如那位作家的願答應他的要求,並對他肯定一番,還毫不客氣地對他說:“我既然知道你要寫我的傳記,我就不得不設法活下去了。”

海明威之所以如此不給對方麵子,恐怕也是因為一眼看穿了對方——他根本不是誠心誠意為海明威寫傳記,隻是企圖以此獲得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榮譽。試問,一個隻追求表麵的榮譽,性格浮誇,又帶著如此功利目的的人,又怎麼能靜下心來將一件需要耐心和真本事的事情做好呢?

可見,喜歡表演、嘩眾取寵的人,不但不能如願以償得到大家的喜歡,反而會惹人生厭。

在職場中,這類人也不外這樣的待遇。他們在工作中,不好好堅守崗位,卻喜歡到處吹牛打聽,上竄下跳,尤其是在老板和上司麵前,更是表現得積極活躍,一心想引起注意,得到重用。而在同事麵前,他們又不幹實事,整日浮誇,將工作推給別人,認為那些需要踏踏實實完成的工作都是別人的任務,自己隻要憑借聰明裝裝樣子就可以混得比別人好。孰不知,一個員工的表現都被老板和上司看在眼裏,是水晶還是玻璃,稍加觀察便可分辨,即使它們一樣透明閃亮。而整日朝夕相處的同事,更是早早便將這類人看透,在競爭激烈的職場,沒有人願意與浮躁的人合作,也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看別人那些無謂的表演。最後,這類人的表演,自然成了獨角戲,不再有觀眾,也不可能有掌聲。最後的最後,孤獨和失落依舊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