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有信念
說起信念,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我是老生常談而發笑——這又不是戰爭年代,有必要弄得跟董存瑞、邱少雲似的嗎?我想,這些人可能對信念的理解過於片麵和狹窄了。信念並非單單是戰爭年代的高舉拳頭勇於赴死,堅信“新中國必勝”,也絕不僅僅局限於胸懷鴻鵠之誌、堅韌不拔地奮鬥,更非隻有偉人和英雄人物才擁有。事實上,信念是每個人都可能擁有、而且應該擁有的一種意誌,不論是烽火年代的革命戰士,還是和平年代的凡夫俗子,不論是偉人英雄,還是販夫走卒。
從心理學上來講,信念是意誌行為的基礎,是個體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的統一。沒有信念的人,就不會有意誌,更不會有積極主動的行為。信念是一種心理動能,能通過意誌激發一個人潛在的精力、體力、智力和其它各種能力,使人用行動實現自己的願望,取得成功。
美國有個名叫亨利的年輕人,不但個子矮,長相平淡無奇,甚至連自己的身世也不知道。他的性格也十分消沉悲觀,年屆三十了仍然一事無成,整天坐在辦公室裏唉聲歎氣。有一天,他的好友為了鼓勵他,興高采烈地拿著一本雜誌對他說:“亨利,我看到一份雜誌,上麵有一篇文章講的是拿破侖的一個私生子流落到美國,而他獨生子的特征幾乎和你一樣:個子很矮,講的是一口帶有法國口音的英語……”亨利一聽此話,半信半疑地盯著朋友看了半天,見朋友表情嚴肅,不像是逗他的,便從朋友手中接過那本雜誌,對著那篇文章研究了半天,最後終於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侖的孫子。
從此以後,亨利對自己的看法竟然完全改變了。他不再對自己矮小的個子感到自卑,反而欣賞起自己的這個特點:“個子矮算什麼!當年我爺爺就是以這個形象指揮千軍萬馬的!”他不再對自己不太流利的英語耿耿於懷,轉而以能講一口帶有法國口音的英語而感到自豪。他不再一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迅速退縮投降,而是鼓勵自己:“在拿破侖的字典裏沒有‘難’這個字!”就這樣,憑著自己是拿破侖孫子的信念,亨利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挑戰全新的高度。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他便成為一家大公司的總裁,也成為了令人敬仰的上司和對手。
後來,亨利派人調查自己的身世,結果證明,他跟拿破侖半點關係也沒有。但他已經一點都不介意,而是釋然地說:“現在,我是不是拿破侖的孫子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個成功的秘訣,那就是——當我相信時,它就會發生!”
可見,信念不但能拯救一個意誌消沉、不求進取的人,還能激發他的極大潛能,使一個人脫胎換骨,由無名小卒變成職場上的精兵強將。可見信念的力量有多強大。
我也遇到過一個關於信念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人,不普通的是他的身材異常矮小,以至於大家都把他當“怪物”來看待,連陌生人都要對他多看幾眼,並加以指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心裏的自卑很深。沉浸在身體缺陷的陰影裏的他,有一次還不幸遭到了老師的打擊。那是在教室裏,新來的老師在進入教室後,班長照例大聲地喊:起立!大家都站了起來,他也不例外。然而,這位老師並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立即請同學們坐下來,而是在寂靜的教室裏死死地盯著他,突然嚴厲地喊道:“站起來,剛入學就這種態度,不行!”同學們左右看看,都沒有發現誰還在坐著,有些莫名其妙。老師耐不住了,走下講台,徑直走到他的座位旁,剛想拽他起來,卻發現他原本就是站著的,隻是因為個子實在太矮,讓老師誤以為他坐在凳子上示威。老師立即露出愧疚的眼神,但同學們已經毫不客氣地哄堂大笑,目光全都聚集在原本就怕受人關注的他身上。他感覺自己在一瞬間被無數嘲弄、鄙視的眼神射得萬箭穿心,恨不得立即死去。
當然,他沒有真的去死,隻是變得愈加的自卑,徹底封閉了自己,認為人生除了痛苦什麼也沒有。接下來,原本優異的成績一落千丈,整個人委靡不振,整日不言不語地發呆,直到亨利的故事喚醒了他。他意識到,信念是幫助他走出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於是緊緊抓住了它。他用亨利的成功鼓勵自己,振作起來,終於挽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