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超越自我的認識(1 / 2)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我們總以為,我們本身是最了解自己的那個人。我們與自己朝夕相處,能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那些不為人知的思想活動、小心思、小秘密,都被我們自己一覽無餘。我們滿以為對自己無所不知,我們所有的能力,所有的特長,所有的弱點,都被自己了如指掌。我們能做什麼,不善長做什麼,缺乏什麼經驗,不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心知肚明。

但事實上,情況遠遠不是這個樣子。

物理學家福爾頓在研究工作中測量出固體氦的熱傳導度。由於他運用了一個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數字要足足高出500倍。福爾頓的第一感覺是這個差距實在太大了,幾乎不可能,如果公布了它,不但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恐怕還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不久之後,美國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也在實驗過程中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測出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欣喜若狂,不暇思索地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很快,這個結果在科技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那位年輕的科學家也因此名揚天下,成為物理學界的一顆備受關注的新星。此事令福爾頓追悔莫及,他想: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我的榮譽。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其背後的心理,其實正是不好意思心理。

一個“不好意思”,讓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與成功和榮譽失之交臂。職場中,何嚐沒有這樣的人呢?

在麵試中,常聽到麵試者這樣“坦言”:“我沒有學曆”、“我學的不是這個”、“我不具備這方麵的天賦”,等等。我們自己也會接受這樣的觀念: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資源用於學習,沒有那麼多的機會獲得豐富的工作經驗。人的天賦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天生就不是這塊料,肯定幹不好這事。

當我們擁有當眾表現的機會時,不是踴躍而上,而是常常不由自主地躲避,主動放棄眼前的大好機會,因為內心的不好意思在作祟,它讓我們覺得當眾表現是讓人緊張的、獻醜的、尷尬的事情,為了不出醜,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當我們麵臨工作任務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躲避,因為擔心做不好事情會丟人,會讓上司失望,令同事笑話,會失去自己在職場中原本安逸穩定的地位。當我們與新客戶接觸時,常常有些無從下手,怯於表達,因為害怕對方是一個高高在上、不通情達理的人,擔心自己的資源級別達不到對方的要求,怕被拒絕,被否定,怕自己滿懷希望的合作化為泡影。

日複一日,我們帶著自認為身無長處、缺乏天賦、不夠聰明、不夠優秀的自己,以最不起眼的姿態和心態走向職場,打算應付掉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有一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對自己來說是突破性的成績的時候,才會訝然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如此優秀!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一直都可以這麼優秀,隻不過,你潛在的優秀被你的自卑感掩蓋和否定了。你自以為對自己了解得足夠透徹、足夠細致了,但很多時候,你也不過是自己的陌生人。

你遠比自己想的要優秀

既然我們並不了解自己,就必須早一點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自卑和膽怯,意識到內心的恐懼,承認自己的閉關自守和安於現狀,也就找到了不好意思的發源地,從而有的放矢消滅它。不但如此,我們還要超越自我的認識,將自己放在一個新的高度去重新審視,以此激發自己的潛能。

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能透切了解對方的是智者,能正確認識自己是明者;能取勝他人的才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才是強者。老子所說的“自知”和“自勝”,其實就是“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然而,“自知”和“自勝”說起來隻有簡短的四個字,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自知,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了解自己的個性與天賦,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最重要的是,在坦然接受缺點和短板的同時,不能妄自菲薄,不隨意放大它們,更不能將它們交給自卑來主宰。發展優勢,控製弱勢,順強補弱,正確規劃自己的人生發展,就一定能在某個領域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