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能力,必須將它融人到企業中,把它看做一個係統。如果你要讓學習成為企業經營的一部分,就必須對其采取通盤考慮的態度。
如果你把學習看做一種能力,就能發現使學習成為企業重點的綜合因素。
首先,人們需要技能。學習要有相關性,學習技能與銷售技能同等重要。
企業必須專注於流程。而這些流程,特別是業務規劃流程,必須從學習的角度加以設計和領導。業務規劃流程理應成為每個企業的核心學習流程。如果一家企業的業務規劃流程是“生死由命”地亂搞一氣,就很難樹立起學習的權威性。
企業必須找出自己關鍵的知識資產,將其作為一個組合加以管理。
企業應該建立鼓勵學習和知識交流的環境。隻有企業領導明確表態重視學習,才有可能實現交流。
必須圍繞學習設計測評體係——不僅是圍繞企業所學的東西,而且要圍繞人們如何促進學習。
經常性地回答“為什麼”,建立學習的文化。“為什麼我們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大有裨益。企業花費大量時間闡明目標,描述遠景。如果它們花同樣多的時間,努力去了解自己為什麼不擁有想要的東西,就會學到很多,就有可能提高完成目標、實現遠景的概率。想一想:如果遠景如此重要,而我們又如此聰明,為何隻能闡明遠景,而不能將其實現呢?
現在就不難理解許多企業不願問“為什麼”的原因。麵臨時間的壓力,人們以為自己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何必在此多浪費時間呢?有時候,當問題涉及不大滿意的結果時,問“為什麼”可能被看做尋找替罪羊。它戴上了揪住消極麵不放、重翻舊賬的帽子。大多數企業寧可掩蓋錯誤,或者幹脆否認犯錯,我行我素。但是,如果你不能事先清楚地界定什麼叫成功,真正的學習就無法體現出來。如果在關鍵點上你不去問“我們獲得成功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你就學不到東西。
以耐心和努力營建學習能力。仍在舊經濟中運營的企業尚未麵臨新的現實:它們還不需要應對很短的產品生命周期。把學習稱作人力資源問題,被動的經曆,或隻是其所提供培訓的一部分,對它們來說要容易得多。它們的態度是等有時間再做吧。”
換句話說,對這些企業而言,學習是靠事件來推動的。隻有當它們希望自己的員工學習新技能時,才會教授這些技能。相反的做法是采取積極的姿態:“我們必須領先一步,我們必須將其融人流程,我們必須將學習能力植人公司經營中。學習的本質不是做事,而是一種生存方式。”
對大多數舊經濟企業來說,這種區別還沒有深入人心。學習麵對的重大問題是,在今後的10年中,它是成為領導的一部分,還是由於不能帶來經營成果而被冷落一旁。
如果做法正確有效,學習的確能帶來短期的成功。但從總體來看,學習是一場馬拉鬆,而不是一次短跑。領導者仍注重短期業績指標,如果學習不能在給定的時間內產生經營成果,領導者就試圖放棄它。而那樣做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企業必須回答的問題是:“既然有那麼多人本性就熱愛學習,為什麼企業施行學習卻如此困難?”期望過高是重要原因。但用固有立場來界定“這裏如何行事”也是原因之一。另外,僵化的心態和部分領導者的性格也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