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亦稱“陶塤”。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製和骨製等。在遼寧省西部城市朝陽,就有一位自己燒塤吹塤的藝術家,他的名字叫李瑞明。我的朋友張旭是《遼寧日報》的記者,他後來寫過一篇報道《聞塤識天籟》。
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民族樂壇上發現一種“新樂器”,它的聲音幽深、哀婉、古雅、空靈,純潔如天籟之音,聽後令人心旌搖曳,陷入忘我的境界。這就是塤。
一種在中國已存在了漫漫7000年,但是近百年來卻如一位隱士,像沉入文明海洋底下的一顆石子,緘默不語,幾乎成為絕響的樂器,它的出現震撼了中國樂壇,然而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明中卻很難覓到它的身影。
朝陽市群眾藝術館李瑞明10多年來癡情古塤研究,自己燒製古塤,自己演奏古塤。他說:“麵對它神秘的麵紗,我更感到它的寬廣,高貴與典雅,去探尋它的神韻,它的曆史,它的品格,它的質地……這是我們今天文化人的責任,決不能再讓它默默不語,決不能讓它那美好的聲音永遠遺留在遠古”。
李瑞明從小熱愛音樂。讀小學時,他曾是小夥伴中間吹笛子的佼佼者。上中學以後,李瑞明對音樂的崇拜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月琴、二胡等等樂器在他看來都是難得的寶貝。那時的他總覺得手裏操上一件樂器,能弄出個動靜來,仿佛全世界的幸福就來到了他的身邊。
後來,李瑞明參加了工作。當有一次讀了賈平凹的小說《廢都》之後,那裏麵說到一種叫塤的中國古老樂器,說那塤發出的聲音古雅、空靈、哀婉、醇厚,說那塤的聲音能傳出去好遠好遠。他被書中的描寫深深打動,在他的腦海裏,塤這個名字成了永遠不滅的記憶。
第一次看到塤是在朝陽市的博物館的展櫃中,當時他真是驚呆了,真沒有想到,那個在記憶深處既清晰又模糊的塤真真切切地在自己的身邊出現了。透過玻璃展櫃,李瑞明看到的是一個灰褐色的陶器。大小如鵝卵,上銳下平,有一吹孔,一個音孔,它就出土在朝陽境內的建平水泉遺址,距今已有3400年。這是我國東北唯一出土的塤,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李瑞明第一次知道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早在3400年前就留下過塤的聲音,真想拿出來吹一次,可那麼珍貴的文物是不能隨便動的。他隻好戀戀不舍地離開,回到家中,便把他看到的塤的樣子憑印象畫在本子上,仔細觀賞。後來他幾乎跑遍了省內所有樂器行仍沒有看到塤的身影。
有一年他去外地出差,傍晚無事,一個人在街上閑逛。突然他被一種聲音吸引,那聲音很特別,絕對是他沒有聽過的,李瑞明立刻聯想到賈平凹小說中描寫的塤。他忙擠進人群,看到一位40多歲的精壯漢子,雙手持塤在舊物攤上叫賣。那人見李瑞明認真聽他吹塤,便更加賣力地吹起來。其實那人的演奏水平很是一般,然而對李瑞明來說,還是覺得它的聲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
當李瑞明花高價買下了第一個塤後,便覺得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他把“寶貝”擺在案頭上,看它那柔和的土紅色,和那鵝蛋似的造型,心裏便會湧起一股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