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聞塤識天籟(2 / 2)

探尋古塤文化

當他擁有了第一個塤之後,便到處尋覓有關塤的資料,哪怕隻是隻言片語也絕不放過。當他在《中國音樂史略》上得知塤已有7000年曆史時,他便想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一定會留下許多遺跡吧,然而在大量的瀏覽中,他很少在古文中,哪怕是古詩詞中覓到它的身影。塤像隱身於漫漫文化海洋中的一顆石子,沉澱在那7000年的土層後麵。

終於一篇選自《全唐文》鄭希稷的《塤賦》如一道閃電照亮了李瑞明的雙眼。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高度讚揚了塤的樂品,塤的製造過程,對塤的文化意義都做了高度的評價。古人對塤的評價更加深了他對塤的熱愛。

除了查閱資料,李瑞明在朝陽市博物館的幫助下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考證。他通過建平縣朱碌科的水泉遺址出土塤的考證,不僅了解了塤的外形和製作工藝,還研究出了當時的音樂發展狀況。這枚塤高7.8厘米,為橢圓形,為細泥燒製的陶製品,呈灰褐色,上刻有斜形人字紋。在遺址出土的還有石磬。通過研究,他推斷出:在遼西地區,早在商代音樂活動已非常發達,其中塤作為吹奏樂同編鍾、石磬等打擊樂演奏已形成基本成熟的規模。

李瑞明還分別查閱到了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塤、甘肅玉門火燒溝文化遺址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l號墓出土的骨製塤等相關資料。經過深入研究和考證,他認為塤這種古老的樂器在古代非常普及,流傳地域廣泛,它不僅是宮廷中的雅樂,也是普通老百姓非常喜歡的樂器。

每當閑暇時,李瑞明便會沏上一壺濃茶,吹上一段塤樂。他說那感覺恍若身處太古天地,一切浮躁、繁華已悄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千年前的遠古曠野……

保護塤這古老文化的流傳,挖掘塤蘊藏的文化意義,發現塤的文化光彩。一種崇高的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在李瑞明的心中悄然升起。多年來,李瑞明傾注出全部的心血癡迷古塤。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塤,李瑞明開始研究製作塤。他根據對塤的製作材料和製作工藝的研究體會,曾去遙遠的鄉村取泥土,在自家建造了燒製陶器的土窯,細心製作了各式各樣的塤的模具。現在,李瑞明已燒製出各式各樣的塤幾百件,並對製作出的塤的音量、音準進行調試。他還對音孔進行了改革,從六孔塤發展到九孔、十孔、十二孔塤,使塤的音域增加,極大地增強了塤的表現力。在塤的製作工藝上,他也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和試驗,如葫蘆塤可以解決高音難吹的問題。

李瑞明對塤樂曲目進行了大量考察之後,在體現古塤藝術神韻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揣摩和研究,在塤樂過去隻能營造悲涼氣氛這一角度進行了拓展,除改編《陽關三疊》、《行雲流水》等古典曲目外,又發掘了一些熱情奔放的、詼諧幽默的樂曲,如《掀起你的蓋頭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等,甚至還能演奏外國樂曲。

在李瑞明的感覺中,塤是這樣存在著的:你想傾聽大地的聲音嗎?聽一首塤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