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也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於京劇。評劇是遼寧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沈陽評劇院始建於1959年11月11日。劇院曾以擁有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藝術名家,蜚聲國內外戲劇界。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係劇院的三大支柱,劇院建設的開拓人物,被評劇界稱為韓、花、筱三大藝術流派。1961年劇院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重點劇院,1990年被文化部評為編演現代戲卓有成效劇院。沈陽評劇現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項目。以著名導演楊曉彥、李維魯、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二度梅”獲得者馮玉萍為代表的,田敬陽、周丹、吳丹陽、李冬梅等各個流派為代表的著名評劇優秀中青年演員,在戲曲舞台上創造著新的輝煌。
一過“打春”,風就不那麼硬了。遼寧的方言其實很質感,形容天氣的詞語總是那樣貼切。風就是再“硬”,也是凍人不凍水了。這樣的好天氣,再配上一個好心情,莊戶人的心裏就蠢蠢欲動,演一場鄉戲的日子就不遠了。
演鄉戲的地點在老家的“淩煙寺”,寺廟不是很大。戲是“落子戲”,請不起城裏那些大劇團,常年來我們鄉間唱戲的是赤峰那邊的民間劇團。演員不多,道具也很簡單,戲班子的老板自己開輛大卡車就拉過來了。每年的正月事先出來預訂演出場次。地裏的嫩蒿子露了芽錐錐兒,牆根下的草根有了鵝黃色,鑼鼓的動靜就響徹了天地間。
在如今的鄉間,鄉親們的娛樂並不僅限於一場鄉戲的上演。尤其是那些年輕人,鄉戲隻是他們兒時的美好回憶。至於內容,他們並不是十分在意。老輩人喜歡,卻也未必能夠看得懂聽得明白。風雨無阻地去看了,不在乎演繹了什麼,而是了卻了內心的一個事,不是嗎?要是這個春天演一場鄉戲的話,日子怎麼咂摸就怎麼有了滋味。
播下一年的希望,春天的鑼鼓聲預示著一個好兆頭。
像過去一樣,如今的老家,演一場鄉戲還是要鄉親們均攤費用的。情況不同的是,這樣的辦法越來越顯得艱難。日子雖然富裕了,但是募捐的錢數卻越來越捉襟見肘。這難壞了管事的“會首們”:演吧,資金是一個大的缺口;不演吧,還有那麼多想看鄉戲的鄉親。劇團的老板也有自己的苦衷,演員要開工資,新添置的行頭道具也需要錢款。一個地方演出的場次不夠,賺的演出費就少。所以,正月預訂不出足夠的演出場次就不來。
鄉戲還是要演的,找十裏八村有頭有臉的人物出錢。有頭有臉的人物大多數是有了買賣或者是包工頭。施行了幾年還是不行,生意有好壞,工程有虧盈,貓一年狗一年地難以為繼。會首為了鄉戲的事情,動了不少腦筋。有時候去發了點小財的包工頭那忽悠,叫他們出錢包一場鄉戲,說演完了,這一年吉利會賺大錢。包工頭願意聽喜慶話,出了錢,包了戲。哪裏想到這一年並沒有賺錢,工程幹得也不順利,先是一個民工被塔吊砸死,包賠了一大筆錢。還沒有緩過勁來,上麵的包工頭卷款而逃。氣呼呼地上門問罪,會首們都閉了嘴,下一年唱鄉戲,誰還敢打他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