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廟會:佛是一擔水(1 / 1)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2012年9月29日,中國首屆(沈陽)廟會文化節暨老北市文化園開園、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啟動儀式在和平區北市地區錫伯家廟舉行。遼寧各地廟會內容都很豐富多彩,如遼陽的廣佑寺民俗廟會,有精彩的二人轉表演;沈陽的皇寺廟會去年首日的客流量突破了20萬人次,市民不但可以逛廟會,還可以品嚐各種風味小吃。海城的文化活動豐富是海城廟會的一大亮點。每到廟會,蜚聲海內外的海城高蹺秧歌、惟妙惟肖的遼南皮影戲、歡快潑辣的東北二人轉以及熱情奔放的海城喇叭戲都能夠吸引很多遊人。像錦州的古塔廟會,丹東的元寶山廟會等都值得一看。在鄉間,廟會更是熱鬧非凡。

遼西老家有座淩煙寺。寺小,近年香火日盛。老家那個村子小,一年有兩大熱鬧。一是過年,從臘月到正月稀稀拉拉的鞭炮聲不斷。一是廟會,雖隻有三天,卻盛況空前。方圓幾十裏的善男信女都要來的,還要請“落子戲”。適時,廟宇裏香煙縈繞,誦經聲不斷。廟外搭一戲台子,人頭攢動,不下千人。

每年廟會,老父都要給我捎信。我抽空攜妻帶子回家。坐車回去,多是中午,都是老父在家,母親信佛,這三天忙得很,不著家的。家裏大事小情,喂豬喂鴨老父全攬。

我不信奉佛教,也不愛看“落子戲”但我喜歡看熱鬧。畢竟是家鄉的大事,應該重視的。攜了妻兒,也好讓她們感受一下故鄉的風俗風貌。不要讓兒子到了我這般年紀,忘了故土忘了祖宗。

中午寺裏是要管飯的。米是遼西的高粱米,籽粒飽滿。都是善男信女捐來的。幾個人在一坡坎下,搭了露天鍋灶。大鍋大如碾盤,一鍋下四五十斤米,加火,用鍬大小的木鏟翻攪,到了火候,鍋底揚幾鍬土壓住火,一鍋高粱米飯燜成。細聞,一股豆子香。是遼西的紅豇豆,放在高粱米幹飯裏噴鼻香。

老父見了城裏的兒媳,很拘謹。想在家做飯,大熱的天做點麵條湊合一下。我不允,父親也幹脆,說:我也上寺去,水該喝幹了吧。

父親和我、兒子和妻,四個人爬一梁,過一溝到嶺上才是淩煙寺,父親走得慢,一擔水,有七八十斤重做兒子的不忍,幾次搶。幾次又被老父搶回,老父說:背著我大孫子。兒子五歲,尚小。當爺爺的不忍讓一個人跑。

還是被我搶過了扁擔。水桶晃悠,扁擔成一張弓,始覺是七八十斤,後逐漸吃力,如千斤在肩,汗如雨下,父親又強要過扁擔,仍走得慢。見有汗卻不見喘。晃晃悠悠嘮幾句鄉裏的嘎咕事。

到了淩煙寺,早有一群人等在寺前古鬆下。古鬆下有兩隻空水桶,斜躺在地上。做飯該是有水的,可做飯的大師傅不讓喝,拉水要雇車,錢由誰來來掏?寺旁有頭腦的小販,有礦泉水賣,價錢很貴,三兩元買瓶水,老家人不認。

一群孩子喊:老李頭又挑水來了,老父把水桶放下,孩子蜂擁而上,也夾雜幾個渴急的大人。孩子不懂事,舀了一瓢拉拉一半,剩一口撒歡的倒掉。

老父在旁皺幾下眉,罵幾句王八羔子之類的話。沒罵幾句,兩隻水桶都剩下半桶,老父擦著汗撿起鬆下那兩隻斜躺的空桶。欲轉身時囑咐:高粱米吃不慣,回家下麵條。說完,過一溝爬一梁,往家趕。腳步仍很慢,跟擔著水一樣。

戲正唱得酣,經聲誦得正虔誠。五歲稚兒突然發問:什麼是佛。

我答:佛是一擔水。

老父那時的身影已在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