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逐步由“自然瓜果”轉變為“人文瓜果”。逐漸形成了葫蘆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葫蘆是屬於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實也被稱為葫蘆。葫蘆的果實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在成熟後收割加工為容器或者煙鬥。
中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崇拜葫蘆,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
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楣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卷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在遼寧,端午節家家還是要掛葫蘆的。
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民俗不僅認為葫蘆可促身體健康,更可添夫妻情分。若夫妻緣薄,可擺放一隻銅葫蘆在床頭,增加夫妻恩愛。另外,凡家中有體弱者,可擺放此法器,對健康有利,家有小孩及長者更應選用。此物在一定程度亦可納福吉祥。
在神話和故事裏,葫蘆始終與神仙和英雄為伴,如八仙中的鐵拐李,壽星南極翁,濟公和尚等都身背葫蘆或腰懸葫蘆,被認為是給人類帶來福祿、吉祥的靈物。所以葫蘆自古以來就是“福祿吉祥”、“健康長壽”的象征,也是保宅護家的良品。
葫蘆蔓兒長,
爬滿西山牆。
結了一個吉祥果,
子孫福滿堂。
——甘肅民歌
母親的手腳勤,一年四季菜園裏的景象總有所不同。母親侍弄菜園裏的蔬菜,不亞於服侍由小到大的兒女。
母親在菜園的北麵牆根下,愛種些藤蔓類的蔬菜。常見的有絲瓜,瓠子等。這些蔬菜,旺季時順著支起的木杆能爬出牆頭。母親便從房頂引幾條木杆搭接,逗引蔓芽往房上爬。蔬菜便鉚足了勁,趔趔巴巴往房上夠。這景象,就如兒時剛欲學走步的我們,巴紮著不聽使喚的小腳,倒紮著撲向母親伸出來的手。母親偏不接,引我們上當,在撲閃當中學會了走人生第一步。
蔬菜算計不過細心的母親,不知不覺就在東邊窗下搭成一張綠色的天然大傘。傘裏幾朵白色的小花是瓠子花,葫蘆花,紫色的花是扁豆角的花。夏日傍晚,母親時常在傘下放一張梨木的飯桌,這裏是天然的餐廳。聞著清新的菜花香,就是普通的農家飯菜也吃得格外香甜。
家裏來客人,是母親最活躍的時候。她可以領客人去她的菜園參觀。那種專注的神情,就像博物館裏的解說員。母親的解說水平很好,尤其是對蔬菜的脾氣稟性了如指掌。我們弟兄城裏的朋友來家裏,母親往往會毫不客氣地喧賓奪主。品嚐她的蔬菜一定會成為客人此行最大的收獲。
令我們那些城裏朋友稱奇的是,母親還有些觀賞類的蔬菜,譬如葫蘆瓜。葫蘆瓜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鄉下種植的葫蘆瓜大約分兩種。一種是小葫蘆,果實中間細,像大小兩個球連接在一起,可以做器皿也可以做觀賞。這類小葫蘆長得乖巧,秋天傘下像掛了無數的鈴鐺。有風吹過來就飄來蕩去,惹人憐愛。小葫蘆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曆史,許多甚受歡迎的人物,如八仙裏的鐵拐李,《濟公傳》裏的濟公,腰間都懸著一把葫蘆。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就叫做《我要的是葫蘆》,可見,葫蘆與人民的生活是多麼密切啊。稍大讀《水滸》,林衝風雪山神廟那段,漫天大雪,一杆紅纓槍挑一隻酒葫蘆,那挑起的是何等的氣魄和豪邁啊。我想,如果沒有那隻酒葫蘆,林教頭會不會有上梁山的勇氣還是未知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