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件,又名三轉一響,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當時國家有能力出產,而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這四件家庭物品分別為: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表。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四大件所代表的物品逐漸發生變化。
60年代初:那時的老百姓,幾乎家家窮困。屋裏沒有像樣的家具,一口老式木櫃算是最好的擺設了。那口櫃簡單得很,掀開櫃蓋就是足以容納一口袋糧食大的空間。有什麼東西放進去了,著急要找出來,得費很大的力氣。因為有時候要找的東西往往在櫃子的最底層。有一個詞語叫“翻箱倒櫃”,極有可能就是從那時得到的啟發。父親弟兄三個在和爺爺分家的時候,曾經為了一麵鏡子發生爭執。弟兄幾個互不相讓,相持了幾天才在村幹部的協助下把家分開了。那麵鏡子,幾年前我在老叔閑置的破屋裏看見過。那是一麵再普通不過的鏡子了,當時的名字叫“櫃戳”,我的理解是它在櫃子上“戳”著,所以叫了這個稀奇古怪的名字。這麵鏡子,中間有字,寫著“紅心永向黨”。它的上麵印證著曆史的風塵和歲月的滄桑,如今,它早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可在當時,因為村幹部把它“斷”給了老叔,父親和母親生了一頓氣,我家也決定爭口氣,也買上一麵鏡子。於是,全家節衣縮食,充分發揚勤儉節約的作風把買鏡子的錢終於湊齊了。父親很激動,走著去城裏買,回來是個大風天。父親背著鏡子,一路上曆盡了艱辛。可算到了家門口,父親喊母親出來接他的聲音都已經變了調。母親來接,心急的父親失手將剛買來的鏡子掉到了地上!鏡子摔碎了,以後,全家繼續為了那麵鏡子努力地活著。
70年代初:自行車成了衡量一個家庭家境好壞的重要標誌。看見別人家有自行車騎,全家決定向這個目標努力。當時最能顯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人就是郵遞員。因為他們騎的自行車是綠色的,顯得特別帥氣。大哥最先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是他用了半年時間在磚廠幹活掙來的錢。他推回車子的那天,全家像過年那樣熱鬧。都圍著那輛自行車轉,大哥別出心裁,找來綠色的油漆把車子塗成了綠色。大哥騎車先學會的是“掏襠”,姿勢極其難看,一條腿從大梁底下掏過去,騎車的時候往往蹬不了一圈,隻會半圈半圈的嘎蹬,速度慢還費車鏈子。想起來那時我們全家騎車的姿勢都很滑稽。我父親也試騎過,他腿腳不好。推了自行車上了梁頂,一屁股騎在後車座上,然後雙手努力夠著車把,借著下坡往下放。父親騎自行車屬於無師自通型的,因為他是我家第一個把自行車騎得飛快的人。我們全家都在父親後麵歡呼跳躍,父親飛快地在我們麵前一閃而過,一直衝向遙遠的遠方。其實事情的真實麵目是這樣的,父親當時根本找不到車閘,因為那輛自行車是“腳閘”。父親一口氣放出去四五裏地遠,還算是有驚無險,自行車終於自己慢慢停下了。父親那天是天黑後回的家,步步的上坡,令父親叫苦不迭。父親隻能推著自行車往回走了,一路上自行車的腳蹬子總磕父親的腿,回家後父親就研究自行車的設計是否合理。盡管父親學騎自行車的經曆挺坎坷的,可他仍然向全家宣布:向著每個人都有一輛自行車的目標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