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年畫:打幾幅年畫拿回家(1 / 2)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北風那個一吹,雪花飄呀飄,年就悄悄地來到了。

父親起得早,毛驢昨晚加了草料,今天是鎮上的大集,父親要去賣柴火。秋天的時候,父親就開始謀劃過年的費用和支出。孩子的衣服要換,年貨也要像模像樣地置辦。鞭炮給我們,我們就一年很盡興;年畫給全家,那是最大的喜慶。過日子過的是人氣,鄉村的大屋,過年不貼年畫閑著空得慌。父親打柴火的勁頭足。攢夠了自己燒的,剩下的臘月趕集賣掉。然後,打幾幅年畫拿回家,把全部的喜悅貼牆上。貼滿屋子,貼滿心懷,把心貼得暖暖的癢癢的,日子就顯得滋味十足起來。

臘月的天氣很冷,父親一早走的,黑天了還不見回來。豆包在鍋裏熱著,一盆高糧米粥凝成了大陀。母親最是心焦,一刻也沒在炕上坐著。一會兒聽聽,一會兒聽聽,都不是父親回來的聲音。其實母親這是多此一舉,我家的毛驢認得路,進村口就會哏嘎地叫喚。毛驢是我們家的一分子,它的聲音全家再熟悉不過。

父親回來已經很晚,大雪封了路,車上很冷,父親拎著鞭子小跑著趕車回來。母親喊孩子們趕緊幫助父親卸車,她拿了柴火填灶膛裏引火。飯菜需要再熱,高糧米粥加點開水做飯湯。母親走得急,暖壺倒得勁大,咕咚咕咚的聲音很沉悶。

父親吃飯狼吞虎咽,一是冷了餓了,為了多打一幅年畫,在集上沒舍得買半斤油條吃。二是著急向全家展示最新“成果”。鞭炮買了多少,掛錢買了幾遝,最主要的是打了年畫。那是一年裏全家最隆重的文化大餐。鄉村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廣播,年畫是我童年的最美的精神享受。

母親收拾下碗筷,用針挑煤油燈的燈芯,挑得一屋子都是亮堂堂的。幾個小腦袋瓜擠一圈,看著母親的手。母親很虔誠,小心解開捆年畫的紙撚繩。油墨的芳香撲鼻而來,年畫絢麗的色彩晃疼了眼睛。母親挨張打開,父親做講解。父親沒念過幾天書,認識的字少,隻懂看圖。這張是《呂布戲貂蟬》,那張是《黛玉葬花》,我們還小,不明白這些典故。父親就滔滔不絕,長大以後才知道父親錯誤百出,他說林黛玉葬花是因為薛平貴忘了她,純是亂點了鴛鴦譜。

母親是不會叫我們一飽眼福的,明天早上是小年,還要早起做飯,招呼孩子們睡。抗議是沒用的,因為有父親撐腰,母親在家說的算。夜晚的夢很香甜,夢的主題都是關於年畫的,一幅畫就是一個故事,纏綿著孩童的情懷。母親和父親在呢噥著說著悄悄話,我們尚小,不知道情話是不好意思聽的。還以為他們在黑夜裏不知疲倦地談論年畫呢。於是,冬日的夜晚顯得寧靜異常,窗外的雪花落地的聲音都能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