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喜慶燈籠:地球上的紙燈籠(1 / 1)

遠方,誰在歲月的盡頭,用一抹目光把我遙望。望瘦了容顏,望穿了一潭深幽。

不是久違的邂逅,也不是前生的約定。

一切都是一種自然,樸素得令山河動容。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新年的種子,早在進入臘月的時候就已經悄悄萌動了。整個冬天的好好表現,都是為了取得父親的歡欣。父親高興了,過年的時候就會為我紮一盞紙燈籠了。

父親的手笨,紮的紙燈籠很粗糙。可是父親的紙燈籠卻有個優點:結實。父親的手有勁,紮出的紙燈籠放兩年都不走型。不像鐵蛋父親紮的紙燈籠,鐵蛋拎出來,一見風就散了架,害得鐵蛋在冰天雪地裏號啕。父親早就選好了秫秸的骨架,去年種的紅高粱,選粗壯的放在晴天裏晾曬一冬。水分就少了,腰身就風幹了。父親上山割荊條,把荊條裁成寸斷,兩頭削尖了。用這些最原始的“荊條針”把秫秸結構在一起。三弄兩弄,燈籠的骨架就形成了。去供銷社買張大白紙,裁好了把燈籠糊上,裏麵有個蠟台,是插蠟燭用的。那時候點燈大多用的是火油,家家都有個供應本。點蠟燭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隻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會買一包白蠟,買一包紅蠟。

因為用得吝嗇,一截蠟燭頭也就顯得彌足珍貴了。燈籠糊好,蠟頭插上。還要做個修飾,母親用紅紙剪出好看的圖案或者喜慶的字樣,貼在紙燈籠的外麵。一杆木棍挑起了紙燈籠,黑暗的夜色裏便多了笑聲。

這盞紙燈籠的用處很多,比如除夕的夜裏可以用來炫耀。一群孩子都從家裏湧上街,挑著各自的驕傲,互相照亮。能夠看到大雁的小虎牙,能夠看清楚鐵蛋的長鼻涕。夜色裏遊動起來,像一條發光的泥鰍。我們都是快樂的泥鰍,竄到這家,又竄到那家。點評誰家的年畫最是新鮮,議論哪家的黃狗最是煩人。放完鞭炮,還要挑著紙燈籠去拜年。遼西的鄉村,拜年是要磕頭的。沒有了紙燈籠的照耀,會鬧出笑話來。比如把嬸子叫成了嫂子了,這樣的事情可不得了,那是莊稼人一年的笑料和談資。

紙燈籠點起來,年的喜慶就到了高潮。拜完年,還不睡。挑著紙燈籠滿處撿小鞭。小手凍得像個紅蘿卜,燈籠的映襯下各個勇敢異常。這是一個難忘的夜晚,紙燈籠照亮了孩子回家的路。

那一年,我的紙燈籠就擺放在我家的大門口。蠟燭頭燒沒了,引燃了我的紙燈籠。大年初一的早晨起來,我的紙燈籠早已經化為灰燼。那是我童年最傷心的事情,父親還是給我重新紮了一隻紙燈籠,可是我怎麼也找不回原來的快樂。

地球上那個遼西的小村莊,多了一盞快樂的紙燈籠,一個孩子的夢想就長出了一條長尾巴。像小壁虎那樣,夢想的尾巴不斷地脫落,卻也能夠不斷地重生。今天的新年,鄉村的孩子們不再珍惜一盞簡陋的紙燈籠了。人們對電燈的依賴,叫我們失去了很多樸實的情懷。假如哪個新年,我們的生活失去了電燈的照耀和趙本山的搞笑,那種情景叫我們不寒而栗。可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同齡人,你和我一定不會忘記一盞紙燈籠。

它樸實,它樸素,它是地球上美的事物。地球上的紙燈籠,照亮了一代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