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火盆(1 / 1)

火盆,也叫“神仙爐”,傳到今天已經有2000年的曆史了。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雖然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火盆最早是用泥製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點是傳熱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鐵、銅製成的火盆,解放前,大多數農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

雪落了一夜,萬籟俱寂。隻有一群麻雀在枝頭聒噪,它們在到處覓食。人從屋裏出來,門一開,麻雀就四散飛去。先起來的是男人,推開門,看見白皚皚的雪。抄起門後的鐵鍬來,一下一下除雪。先清理出一條小道,從門口到院子的大門,到大門外的柴火園子。那裏麵跺著成跺的柴火,男人費力地打掃柴火上的積雪,雪太厚,無果。男人隻好用力抓住樹枝,往外抽。

因為天冷,灶裏的火就旺些。燒的柴火也比往日禁燒。做飯餘下的炭火不丟掉,用鍬盛出來放到泥火盆裏麵去。泥火盆燒了幾年了,已經看不出泥的紋路,盆在炕上,家裏來客人,奶奶就會熱情地說:脫鞋上炕,烤烤火。

冬天的夜長,那時候沒有娛樂活動。村子裏有串門子的習慣。也不點燈,守著一盆炭火,嘮嗑。有火亮一閃一閃,是老奶奶手裏的煙袋鍋。老奶奶九十多了,從年輕時候就吸煙。東北十大怪,大姑娘叼個大煙袋,說的就是她們這撥美女。有一陣電台的評書聯播節目中播出劉蘭芳播講的評書《嶽飛傳》,屋子裏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一到晚上,屋子裏擠得裏三層外三層。開始還鬧哄哄的,評書一開始,屋子裏一下變得鴉雀無聲。幾十個腦袋瓜支棱著耳朵聽,隻有火盆裏的炭火發出藍色的火苗,映出鄉親們那一張張淳樸的臉膛。

一個泥火盆裏麵,埋藏了我童年太多的樂趣。

一個鐵的罐頭盒蓋,放到炭火上。抓一把黃豆,放到罐頭盒蓋上,一股豆子的清香就彌漫開來。火盆裏可以埋上地瓜和土豆,不怕餘火不旺,慢慢燜著,烤熟的地瓜和土豆會更好吃。孩子的嘴裏還有套磕:“土豆土豆你姓劉,放個屁你就熟!”實在什麼都沒有,可以從外麵的苞米樓子裏麵拿一穗玉米,搓幾粒,含到嘴裏,玉米裹著唾液,丟到炭火灰裏。不用管,燜到一定時候,火盆裏“騰”地躍起一片白色的花朵,是爆米花。於是,心情被喜悅點燃。心暖了,手暖了,日子也跟著暖了起來。

愛喝酒的老漢,往往在吃飯前把酒壺往火盆上一放,轉眼間酒就熱乎了。民間歌謠中把整天守著火盆的人形容成為有福之人:老太太,小媳婦兒,一個一個有福人兒;不做飯,不淘米兒,坐在炕上烤火盆兒。

關東的火盆現在幾乎絕跡了,隻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發現,但火盆表現出關東人獨有的地域特點、習俗民情和那一幅幅以火盆為背景的關東情畫,還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無窮的。